您当前位置: 荆楚乡村振兴网 > 资讯> 正文

潜江以“绣花”功夫推进“插花”扶贫

发布时间:2017-10-25    来源:    字体大小:A-   A+

    

记者 王秋高

金秋十月,潜江大地,硕果飘香。

扶贫战场,一场由上到下、齐心协力、攻坚拔寨的脱贫攻坚战如火如荼。

无处不牵动党心,无处不汇聚民智,无处不传递着脱贫出列的捷报和喜讯。来自市扶贫办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全市贫困人口由建档立卡时的64052人下降到41815人,贫困村由建档立卡时的51个下降到24个。

确保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向全国发出的号令。下足“绣花”功夫,推进“插花”扶贫,以人民为中心的潜江市“扶贫十法”落地生根。力争抢前一步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印证着我市推动“城乡一体、走在前列”的决心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行动力。

深入分析找“穷因”

我市现有竹根滩、杨市、渔洋等3个省定插花贫困镇,老新、龙湾、熊口等3个重点老区镇,贫困村51个。

人口基数大、经济底子薄、发展能力弱、致贫原因复杂更是摆在全市干部群众面前的严峻现实。

立下愚公志,打好攻坚战。我市在“精准”二字上下功夫,全市迅速成立了市镇村三级脱贫攻坚小组,确定市“四大家”领导每人联系1至4个贫困村。市委在市直各部门组建专班,向51个贫困村选派“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市、镇、村三级党员干部与贫困户实行“一对一(N)”结对帮扶,全市共组建工作队287个,驻村干部人数860人。

深入分析贫困对象致贫原因,区分因灾、因病、因学和缺项目、缺资金、缺劳力、缺技术等情况,创新发展生产、金融信贷、土地流转、培训就业、设施建设、危房改造、文化旅游、保障教育、医疗救助、救助兜底等扶贫措施,印发《潜江市脱贫攻坚政策项目菜单》,提供65项帮扶模式供贫困户选择。

“通过深入分析贫困户致贫原因,为他们提供针对性强的帮扶模式,提高了他们发展生产的积极性,为精准扶贫打下了坚实基础。”市扶贫办相关负责人说。

产业扶贫换“穷业”

昨日,记者来到熊口镇赵脑村时,年近花甲的马于林正忙着清理虾稻田旁回沟里的杂草。

马于林是该村十组的村民,过去和老伴靠着仅有的几亩地维持生活,家庭生活十分拮据。去年他承包了40亩虾稻田,今年收成好,总共卖了22万元钱,一举摆脱贫困。

马于林所在的赵脑村曾是出了名的贫困村。小龙虾产业龙头企业潜江市华山水产公司积极参与精准扶贫,斥资6500万元,在该村建成40亩左右一格的虾稻共作养殖单元260个,把养殖单元倒包给包括贫困户在内的本村群众,形成了以赵脑基地为中心,辐射“三镇九村一场”的10万亩现代农业核心基地。带动周边1121户、4133名贫困人口参与小龙虾养殖,贫困户户平收入6万元,村集体收入50万元,基地农民在收入大幅增长的同时,就地迁入城镇成为居民。

通过发展产业脱贫的不只有赵脑村,该镇马场村通过引进市除尘设备有限公司投资350万元建立120亩蔬菜大棚基地,免费将蔬菜大棚承包给贫困农户,鼓励贫困户发展设施农业,进一步调动了群众发展生产的积极性,增加了村集体收入。

该村党支部书记龙华告诉记者,马场村66户、188名贫困对象已基本脱贫,全村集体收入在6万元以上。

近年来,我市坚持把产业扶贫摆在首位,积极引导社会资本投入脱贫攻坚主战场,出台《潜江市小龙虾产业精准扶贫实施方案》《潜江市贫困户特色种植养殖财政扶贫资金补贴方案》。按照“合作社(企业)+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因地制宜引导和鼓励贫困户发展虾稻、稻虾、大豆、潜半夏、果蔬等优势产业。采取小额信贷、流转土地、建立扶贫产业基地、发展订单农业、推广按户连片种养模式等,大力推动产业扶贫。

因地制宜、对时对路,一户一策、一村一品。通过产业带动,特色农业、效益农业在脱贫攻坚战中拓展一片新天地。

整村推进换“穷貌”

走进渔洋镇毛桥村,新修的通村公路平坦宽阔,疏挖后的支渠水清渠畅,新建的虾稻基地田沟纵横……

然而谁又能想到,就是这样一个美丽的村庄,两年前,却还是一个脏乱差的贫穷落后村。

毛桥村紧邻大小苏湖,地势低洼,水利等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较为落后,抗自然灾害能力低,是出了名的“水袋子”“虫窝子”。该村党支部副书记刘行富告诉记者,由于基础条件恶劣,全村总人口238户1422人,建档立卡贫困户就有119户369人,超过四分之一的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

2015年12月,毛桥村启动精准扶贫整村推进虾稻共作项目,在发展虾稻共作产业的同时,加强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村容村貌和贫困户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提高。

去年以来,我市共投资1.2亿元,实施29个村整村推进,建设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项目182个。设施齐全的党员群众服务中心、标准合格的村卫生室、绿化亮化的通村公路、明亮宽敞的文体广场、安全舒适的居民住房、清洁卫生的农户饮水、通组入户的广电通信光纤等基础设施较为完善,农村居民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观,村集体收入稳定增长,贫困村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保障兜底解“穷忧”

坚持“托底线、救急难”,我市不断完善社会救助体系,着力解民忧、帮民困,给力精准扶贫。在教育保障上,先后累计投入6251万元用于“全面改薄”“雨露计划”、教育资助等。在救助兜底保障上,按照保障人均收入超过4000元标准,实施“按标施保”,应保尽保,差额补齐;设立500万元市级特殊困难群众专项救助基金。全年共发放救助资金7157万元,兜底救助贫困人口22646人,实现了“托住底线、保住基本”的目标。

医疗救助扶贫实现“一站式”服务。新农合医疗保障扶贫2.8万人次,减免和补偿资金1492万元,2.7万名贫困对象通过社会救助兜底和医疗救助实现脱贫。

“培训授技能,一户一能人”。结合贫困劳动力培训就业需求,市农业、人社、商务、科技等部门有针对性地开展了农业种植养殖、月嫂、保健按摩、电子商务等培训16479人次,全市贫困劳动力已有2.5万人实现就业创业。

发挥金融资金放大效应。列支风险补偿金1000万元,在前期与邮储银行市支行、建行市分行、市农商行签订扶贫小额信贷战略合作协议的基础上,分别与3家银行签订补充协议,严格按基准利率发放扶贫小额信贷。截至8月底,全市共发放扶贫小额信贷1309.5万元,其中对贫困户贷款153笔559.5万元,对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贷款33笔750万元,带动贫困户101户。

开展“千企帮千村”活动,42家企业与51个贫困村结对帮扶,企业通过产业扶贫、岗位扶贫、培训扶贫、项目帮扶等形式加大对结对贫困村的支持力度。“政府、社会、市场”三位一体的扶贫工作格局逐渐完善。

开展“聚力脱贫攻坚,人大代表在行动”主题活动,通过开展“五个一”活动,共募集善款294850元,为贫困劳动力提供3588个优质岗位。

“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十九大报告再次吹响了决胜全面小康的激越号角。决战贫困,时不我待,向着全面小康的目标,我市将全力冲刺。

上一篇:孝昌县贫苦户:脱贫不能“等靠要”
下一篇:恩施咸丰念好产业扶贫“五字诀”

Copyright ? 2001-2022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