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扶贫网消息(通讯员吴宋)浠水县残联副理事长陈桂松同志自2015年8月起担任绿杨乡云台村第一书记,云台村是绿杨乡海拔较高的一个村,他这一驻就是1543天。5年来他帮助云台村解决一个个实际问题,领办一件件为民实事,帮助一名名贫困户过上好日子。他把“初心”和“使命”融入到了脱贫攻坚的全过程。
风里雨里,永远在扶贫路上
陈桂松书记从不缺席村里召开的每一次院场会,每次开会他都不遗余力地宣传省、市、县扶贫政策,鼓励贫困群众树立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决心。他经常说:志气加智慧是我们消除贫困的重要法宝,而作为一名扶贫干部要做的就是让群众都学会使用这个法宝。
为了准确掌握全村贫困户家庭状况、致贫原因,有针对性的做好帮扶工作,他五天四夜坚守岗位,甚至是周末进村入户户户走访,认真地掌握了解第一手资料。按照一户一策,他想点子找出路,广泛征求意见,探讨帮扶措施,经过多次探讨论证,制定出符合每户实际的帮扶规划和脱贫计划,为村民解决生产生活中的难题“桂松哪里还是县残联的领导啊,他是我们云台村的村干部”一位年长的老人感慨的说道。5年的驻村工作经历,陈书记对村里的基本情况了如指掌,而且对每一户的家庭情况都十分了解。甚至是对村里的每一条小路、暗路、刚刚出生不久的小孩,他都叫得上名字。“别说是村里的路和小孩子,就连云台村农户家里的狗的名字他都晓得”云台村扶贫专干毛再育打趣道。程楠、张铭浩、王桐青三位残疾人,由于残疾,他们家庭生活陷入了艰难境地,为缓解生活困难,陈书记多次跑县民政和残联等部门,为三位残疾人协调安装了电热水器和助残器材,使他们三位的生活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使他们感受到了国家的关爱,党的温暖。正是秉持着这样一种务实的工作作风,陈桂松书记五年如一日的风里来雨里去奔波在扶贫的路上,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寒来暑往,不知不觉中与村民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嘘寒问暖,成为村民的贴心人。
有你有我,脱贫路上携手前行
“没有陈书记的帮扶,就没有我今天的黄正望”,云台村六组贫困户黄正望感激的说。黄正望本来是整天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没有什么技术,家庭生活比较拮据。2018年,陈桂松书记鼓励他树立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决心,并积极帮助他寻找脱贫致富门路。在陈书记的帮助下,2018年9月份黄正望就种植中药材(元胡)40亩,并成立了云台正望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陈书记为他四处奔走,不仅给他争取了扶贫项目资金,而且还给他带来了中药材种植专家。在专家的技术指导之下,让黄正望在自家地里就能完成技能培训,少走了很多弯路,黄正望家当年就摘掉贫困户的帽子,稳步走向致富之路。“陈书记帮助我脱贫致富了,我再帮助其他的贫困户脱贫致富,这可是小平同志提出的口号哩!”黄正望不仅这么说,他也是这样去做的。他的云台正望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成立之后,还带动帮扶了6户贫困户在合作社务工。去年一年下来,在合作社务工的贫困户人均增收达2000元。今年扩大种植中药材(元胡)50亩,带动帮扶15户贫困户成果脱贫。
发展产业,他是群众走向富裕的排头兵
“只有大力发展产业路子,才能让老百姓看到脱贫的希望。”陈桂松书记深刻地认识到发展产业的重要性。西山河畈有多年抛荒田40多亩,陈书记经多次实地考察后,向村“两委”建议在此地建设产业基地,当初村“两委”成员还有些顾虑,心想此地荒废这么多年,田里长满了野竹和杂树,要整理打造基地种植庄稼怕投资过大,资金哪里去找?陈书记说:“不怕,我们来共同努力。”说干就干,他立即向县组织部涂部长和绿杨乡党委曾书记汇报,很快得到了他们的一致认可和支持,并接着申请县、乡扶贫办,批准了扶贫项目。产业基地建起来了,种植了42亩佛手山药,从栽种到后期管理带动了全村二十多户贫困户到基地务工,为每户增收2-3千元。村民看到现在的山药基地山药长势喜人,丰收在望,无不感叹地说:“此基地的建成得感谢我们的好书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只有让贫困户真正找到谋生的本领,增加他们脱贫的内生动力,他们才能真正的脱贫。一味地靠政府扶持,只会滋生“等靠要”思想,不能真正的脱贫。”这就是陈桂松书记的脱贫论。
五年的驻村工作,一千六百多个日日夜夜,八大本密密麻麻的扶贫日志本,这些已经不是简简单单的数字,它是第一书记陈桂松胸前的“军功章”。五年的坚守,他奉献青春为脱贫攻坚;五年的坚守,他殚精竭虑为富村富民;五年的坚守,山顶上的云台开出幸福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