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荆楚乡村振兴网 > 资讯> 正文

移民拥抱新生活

发布时间:2019-12-09    来源:    字体大小:A-   A+

    

武汉市黄陂区新博村,一栋栋移民新居白墙青瓦,环境怡人。

文图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祝华 通讯员 郝毅 陈华平 万骄阳

12月12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将迎来正式通水五周年的日子。

为了这一国家重大战略工程顺利实施,2009年起,湖北累计有18.2万丹江口库区移民舍小家、为国家,告别故园,或搬迁他乡,或后靠安置。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正式通水的五年,是源源活水润泽北方大地的五年,也是湖北为实现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移民“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不懈奋斗的五年。

18.2万移民 441个安置点

12月1日,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走进武汉市黄陂区新博村,但见小楼鳞次栉比,村里气氛祥和。

村党支部书记黄小明介绍,2010年7月,全村130户共573人从600多里外的丹江口市浪河镇浪河口村博家湾搬来。不忘乡情,建村时取名新博村。

“南水北调丹江口库区内外移民安置点达441个,接收外迁移民的县市区多达26个。”省水利厅移民处处长曹德权介绍,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坝区、库区和核心水源区,我省共搬迁移民18.2万人,其中内安移民10.5万人,外迁移民7.7万人。

移民安置发展关系南水北调工程的成败。为按时完成搬迁任务,我省制定了“四二三”计划,即四年任务两年基本完成,三年彻底扫尾。

“两年搬迁18万移民,日均搬迁250人,移民群众和生产生活用品,每户需一辆大卡车运输,每天需要七八十辆车。”一位参与过移民搬迁工作的人士说,“为了国家重点工程建设,湖北移民告别故土的牺牲奉献,感天动地;移民成建制外迁,波澜壮阔。”

2010年11月,7.7万外迁移民搬迁完成。

2011年,9.2万人内安移民搬迁完成。

2012年9月,3个重点集镇1.3万人搬迁完毕。

2012年底,丹江口库区移民史诗般的“大迁徙”画上圆满句号,一曲重建新生活的壮歌在荆楚大地全面唱响。

移民新村成了美丽家园

沙洋县后港镇荆南村有丹江口库区移民300多人,是个典型的移民村。

雪白的墙壁、蔚蓝的屋顶、一排排香樟树枝繁叶茂……走进村庄如同进入公园。村党支部书记王珍洪介绍,为美化村庄,2016年,荆南村请专业公司对全村进行整体规划,瞄准生态农业、乡村旅游,进行配套建设。村道路边全部种上了香樟树和红叶石楠,兴建了4个绿色小公园。规划时,充分发掘移民文化资源,尤其是移民故乡的民俗文化、生活习俗和生态特色等,让移民在家门口看得见乡愁。

“垃圾定期清理,树木定期修剪,道路定期洒水。”王珍洪说,村里每年投入数万元环境维护资金,聘请5位村民负责村庄管理维护,并将垃圾统一清运到沙洋县集中处理。近年来,荆南村先后荣获湖北省“宜居村庄”“和谐移民新村”等称号。

武汉市汉南区郧阳村借力“三乡工程”,打造集社区康养、民俗文化体验、农事体验于一体的乡村休闲综合体,将郧阳村建成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共赢”的美丽乡村。

在移民村,既有传统的坚守,让人记得住乡愁,又处处能看见现代化元素。

在荆南村,医务室、村民活动广场、电信网络等应有尽有。村民张寿海说:“走的是平坦路,用的是清洁水,上的是卫生厕。”

在丹江口市浪河镇浪河口村,部分村民家的宽带、有线电视、洗衣机、整体橱柜、热水器等一应俱全。“吃的是镇水厂的洁净水,烧的是管道天然气,移民搬迁,一步跨入现代化。”村民郭世均说。

曹德权介绍,当年搬迁时,我省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标准建设移民新村。近年来,又大力推进移民新村美丽家园建设,人居环境持续改善,移民村越来越美。

资源活起来 移民富起来

移民村的长远安稳发展,离不开配套政策和产业发展。近年来,我省积极实施产业扶持,完善配套设施,一批移民村通过引进大企业、发展合作经营等,盘活沉睡的资源,让移民富起来。

11月底,记者走进天门市多宝镇移民创业园黄酒厂,一股浓郁的酒香迎面扑来,老板谭远军是丹江口库区移民,搬迁到多宝镇后,难忘家乡黄酒的味道,2018年多宝镇移民创业园建成后,他带领移民入驻做大黄酒产业,目前年产值已达80万元。

为给移民提供创业平台,多宝镇整合资金建设移民产业园,鼓励移民入园创业,并在租金和税收上给予减免。目前园区服装加工、黄酒酿制、食品加工等产业都已初具规模。

针对移民创业启动资金不足,各地积极出台政策,提供帮扶资金。为发展乡村旅游业,十堰市郧阳区柳陂镇山跟前村通过以奖代补,鼓励移民将闲置房屋改造成民宿,全村已改造几十户。“一楼农家乐,二楼住宿,一年收入可观。”率先发展民宿的村民周庆玉说。

火车跑得快,还得车头带。2014年起,荆南村先后引进九牛谷公司等,流转土地500多亩,发展再生稻和虾稻连作、澳洲虾养殖等产业,多个产业产值达千万元。在大公司带动下,荆南村水生蔬菜合作社、养猪合作社、特色养殖合作社等相继建立,一批村民变成了合作社的股民。

省水利厅介绍,截至2018年底,全省累计引进企业66家,成立合作社384个,培育致富带头人2378人,发展农家乐350多家。企业带动产业,壮大了村集体经济,移民得实惠。

天门市移民村村集体年收入超10万元的有2个,5万元至10万元的有10个。2014年前,沙洋荆南村村集体收入还是零,如今空壳村变富裕村,每年集体经济分红收入达48万元。武汉新博村利用村集体发展用地兴建厂房,建起防水保温材料厂、食品加工厂,扶持移民兴办苗木基地6家,如今村集体资产逾千万元,集体年收入32万元。

“我们村所有村民电视收视费、水电费都只需交一半,另一半由村集体缴纳。”新博村村民陈健锋满脸幸福地告诉记者。

“道路绿化了,还安装了路灯,生态停车场也快建好了,民宿生意将来会越来越好。”周庆玉憧憬着未来。

上一篇:犟老陈”三次搬家记
下一篇:一串葡萄串起王昌庆的脱贫致富之路

Copyright ? 2001-2022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