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医,作为农村患者的首诊医生,一直被称作村民们的“健康守门人”。近年来,保康县通过筑牢村级网底,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软实力,创新村医管理模式,不断夯实健康扶贫基础,实现“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县”的目标。
在保康县寺坪镇大畈村卫生室,村医卢大学不停地忙碌着,为前来问诊的村民看病、拿药、开处方。卢大学从1977年从医至今已经有42年了,从以前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计“老三样”,到如今诊疗室、理疗室等“四室一房”分设,他见证了农村医疗环境翻天覆地的变化。
“以前的房子只有100多平方,现在有120个平方米,满足了本村村民的基本就医需要。现在房屋、设备、药品都增加了,我也在不断加强学习,努力提升服务质量。”卢大学介绍说。
卢大学说,过去农村人没有医保,看病基本全部自掏腰包,很多小病都是能忍则忍不敢看,最后拖成大病。而如今群众看病能报销,药品也实行了零差价,大家对健康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他的接诊量也越来越大。
卢大学说: “现在的医疗条件基本上能满足周边群众的多发病和常见病防治,遇到特殊情况则需要上报积极治疗 ,现在一天的接诊量少的时候有二三十个,人多的时候有三四十多个。”
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舒心,卢大学的工作自然也是越干越开心。这两年,政府给基层卫生室的补贴接近五万元,为了提高服务水平,他还有机会走出山村到武汉、北京参加各种业务学习和考试。同时,政府给村医购买了养老保险,以后能有退休工资拿,他把自己的儿子也送到十堰去学医,希望一家人安安心心在基层服务一辈子。
大畈村卫生室的变化,是保康基层医疗发展的一个缩影。医改工作实施以来,保康县抢抓政策机遇,争取国家项目资金近2000万元,对全县207个村卫生室进行新建和改造,全面完成任务了“标准化”建设任务,并逐步实施村医“县招、乡管、村用”的改革管理模式,全面落实了村医养老保障待遇,村医的进出渠道得到疏通,及大地调动了村医队伍的主观能动性,有效解决了广大农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据保康县卫生健康局局长李昭晖介绍,全县累计投入4000余万元,新建改扩建村委医室207个,标准化村委医室达标率100%,病人县内就诊率达到95%以上,基本实现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县的目标。(姜雪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