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荆楚乡村振兴网 > 资讯> 正文

湖北通城:突出产业特色 夯实脱贫增收基础

发布时间:2019-12-26    来源:    字体大小:A-   A+

    

近年来,湖北省通城县立足本地资源禀赋,按照因地制宜、“短中长”相结合的原则,实施产业布局,充分发挥新型经营主体引领带动作用,增强贫困户自身发展动力。基本构建“县有扶贫支柱产业、村有集体经济增收项目、户有脱贫增收门路”的产业扶贫格局。开展精准脱贫攻坚以来,累计投入产业扶贫资金3.8亿元,建成特色产业面积85万亩,完成产业扶贫项目713个,培育农村新型经营主体1271家,特色产业带动贫困户的比率达到97.6%,新型经营主体带动贫困户的比率达到92.8%,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增长率达到4.1%,有效带动了贫困群众持续稳定脱贫。

——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把产业扶贫作为精准扶贫的“牛鼻子”工程牢牢抓在手上,科学谋划,强力推进。一是成立指挥机构。县精准扶贫指挥部下设产业指挥所,由分管副县长担任分指挥长,指挥所下设办公室,由农业农村局局长兼任办公室主任。指挥所负责统筹安排推进产业扶贫各项工作。二是落实工作专班。从成员单位抽调6人组成工作专班,抽调人员与单位工作全面脱钩,具体负责全县产业发展布局规划、技术指导、奖补资金安排等工作。三是加强检查督导。

从涉农部门抽调专业技术人员组建10个产业技术指导专班,加强对产业项目实施指导督办。

——完善政策体系。根据县产业发展实际和现有产业基础优势,坚持市场主导、特色发展、效益优先、长短结合的产业发展原则。确定全县重点发展油茶、茶叶、中药材、畜牧养殖、稻田综合种养、果蔬、电商扶贫、光伏扶贫等八大主导产业,并组织制订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先后制订了《通城县农业产业扶贫三年行动方案(2018-2020)》《通城县2019年度产业扶贫政策到村到户实施办法》《通城县财政专项扶贫村级项目资金管理办法》《通城县村级光伏扶贫电站运营管理办法》《通城县加强新型经营主体培养的实施意见》《通城县扶贫“微工厂”暂行管理办法》《通城县贫困村致富带头人的培育实施办法》,形成了比较完备的产业政策体系,为产业扶贫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

——强化资金整合投入。一是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全县共筹措财政扶贫资金3.8亿元,用于扶贫产业发展。二是增加金融资金投入。出台了金融扶贫支持脱贫攻坚系列政策文件及措施,重点发展扶贫小额信贷,精准用于贫困户发展产业。对符合贷款条件的贫困户按照“5万元以下、三年期限、无担保、免抵押、基准利率放贷、全贴息、县建风险补偿金”信贷原则,落实风险补偿金4500万元,发放小额扶贫贷款2.47亿元,惠及贫困户5600户,户均贷款4.4万元。三是引导社会资本投入。13家省定点扶贫和区域协作单位在县投入各项扶贫资金1000余万元,建成规模产业基地26个。43家民营企业、1814个社会组织、199个志愿服务队累计投入资金12.74亿元,建设各类家庭农场、特色基地参与参与发展,让贫困户在家门口就业致富。

——大力发展特色产业。立足本县自然资源优势,因地制宜,按照“一村一品、长短结合、优质高效”的原则发展特色产业。一是大力发展中药材产业。致力打造全国中药材产业大县,发展隽六味(黄精、白芨、金刚藤、七叶一枝花、白术、钩藤)为主的中药材基地540多个,种植面积11万亩。二是大力发展油茶产业。全县共发展油茶28.6万亩。三是大力发展茶叶产业。大力发展有机茶、高效茶园、茶叶深加工,共计发展茶叶6.8万亩。四是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以幕阜山绿色产业带发展为契机,着力打造黄龙山、黄袍山、药姑山、锡山等7大核心景区,建成农业观光、农事体验、农产品采摘基地39个。五是大力发展稻田综合种养产业。发展以养殖小龙虾为主的稻田综合种养面积6万亩。

——强化龙头带动。一是完善政策措施。制订《关于加快构建政策体系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实施意见》《通城县农业龙头企业申报和认定办法》等文件,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龙头企业发展提供保障。二是加快培育主体。采取政策引导、财政支持、示范推动等措施,推动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发展。截止目前,全县共培育各类新型经营主体1271家,支持新型经营主体通过土地流转、订单生产、土地经营权股份合作、务工就业、生产托管、技能培训等方式与贫困户建立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共带动贫困户28600户。三是创建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全县共启动创建示范区(园、点)基地1560个,其中省级示范园区3个、市级示范园区7个、县级示范园区352个、乡村示范点1198个。

——加强品牌培育和产销对接。一是大力开展“三品一标”认定。认定无公害农产品11个,认证面积5.26万亩。认定绿色食品9个,认证面积2.85万亩。认证有机农产品4个,认证面积1.96万亩。获得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2个。二是积极培育农业品牌。重点培育了“本草天香”茶油、“瑶三鲜”蔬菜、“隽香”有机茶、“三毛姐”紫苏酱、“九井峰”茶叶、“两头乌”通城猪、“见鸡山”彩米等品牌。以通城县农业龙头企业协会为平台、以企业为主体,通过各种媒体、营销活动、名人推介等方式加大农产品品牌宣传。三是做好农产品产销对接。组织龙头企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开展农产品产销对接活动。今年先后组织60多家新型主体参加全国户外自行车挑战赛、黄袍山帐篷节、美丽乡村开园等县内农产品展销活动8次,参加中国茶博会、世界茶叶大会、第十六届中国武汉农博会、第十九届华侨华人创业洽谈会、中国农交会、咸宁市旅游节等县外农产品展销会9次,推介通城特色农产品400多个,直接销售农产品300余万元,落实订单销售2500万元。

——强化科技支撑。一是组建专家服务队。组建由农技、畜牧、农机、水产、果树等8名专家构成的农业科技专家服务队。成立了蔬菜、优质稻与食用菌、茶果与中药材、水产养殖、蜜蜂养殖与休闲农业、农机服务、农村清洁能源、畜禽养殖、美丽乡村建设、农业产业化等10个技术指导组,为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二是推进到村到户指导。建立贫困户产业发展指导员制度,在全县共遴选394名产业发展指导员,对接1000名农业技术推广示范户,辐射带动20000户贫困户应用农业科技知识,积极探索“技术专家+产业发展指导员+农技示范户+辐射带动贫困户”农技推广新模式。三是开展技术培训。以“桂乡农匠三下乡”活动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为载体,加强贫困人口实用技术培训,共培训贫困人口4200人/次,贫困村致富带头人180人/次。

——创新产业扶贫模式。一是村社一体,联营共富模式。按照“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的思路积极引导贫困户将承包的土地、林地、水面等经营权以折股的形式流转给新型经营主体,统一规划,统一建设,产业受益后,按股分红,实现联营共富。北港镇横冲以村“两委”为主体,成立横冲同富农业发展公司。村以集体资产资金入股,农民以土地入股,已建成黑斑蛙、龙虾、无土蔬菜、鲜果、油茶、苦参等基地6个、面积1090亩,在建基地3个、面积550亩,基地全部建成投产后,预计入股的贫困户年股份分红在5000元以上,集体经济收入在20万以上。二是农企合作,互利共赢模式。以农业企业投资为主体,贫困户以山地入股,参与企业产业基地建设,按股份约定分红,贫困户不承担任何投资和市场风险。湖北黄袍山绿色产品有限公司是该县一家以油茶种植、加工、科研、销售于一体的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贫困户以山地作为股份给公司提供发展油茶的基地,基地受益后公司与农户按六四分红。2010年以来,公司先后投资7200万元,共发展油茶基地2.8万亩,带动贫困户4650户,户年增收5000元以上。三是建设扶贫“微工厂”,就业帮扶模式。充分利用村、社区、学校闲置办公场所、旧厂(场)房改造成“微工厂”鼓励支持企业、能人、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返乡回村创业,建立“微工厂”,带动贫困对象就业增收,实现贫困人口零投资、零风险、零距离就业,达到“企业增收、集体创收、群众脱贫、创业发展”四重效应。塘湖镇图垅村引进湖北欣晶云母材料有限公司,利用原闲置小学宿舍改建1500㎡扶贫“微工厂”,从事云母产品加工,带动贫困户就业30人,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年增收2万元,贫困户户均年增收2.5万元。马港镇易塅村引进瑞丽五金饰品有限公司,利用闲置的原村委会办公大楼,改建为1200㎡扶贫“微工厂”,从事五金饰品加工,村级集体收入年增收1.5万元,带动贫困户就业20人,贫困户户均年增收2万元。关刀镇关刀村引进通城蓝极星广告有限公司,新建650㎡扶贫“微工厂”,从事广告灯饰制作,带动贫困户就业32人,村级集体经济年增收3.5万元,贫困户户均年增收2.8万元。截至目前,全县共投入资金920万元,建设扶贫“微工厂”51家,吸纳670余名贫困户劳动力家门口就业。四是与乡村振兴相结合,兴业扶贫模式。结合乡村振兴战略打造了全县17个美丽乡村建设示范点,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把贫困户引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促进贫困户脱贫增收。五是开展扶贫与扶智、扶志相结合,授业扶贫模式。以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和第三方培训机构为载体,培训贫困劳动力和贫困村致富带头人,使贫困户、致富带头人掌握1-2门致富技术和岗位就业能力,提高贫困户、贫困村发展产业的内生动力。共培训贫困户劳动力、贫困村致富带头人4500人次。认真开展“脱贫之星”的评选工作,充分利用电台、报刊、网络等新闻媒体,广泛宣传他们的脱贫事迹,共评选“脱贫之星”20名,引导贫困群众依靠勤劳和智慧走上脱贫之路。

 

上一篇:洪湖市委书记张远梅赴新滩走访慰问贫困户
下一篇:从贫困户到“虾王” ——荆州区八岭山镇石马村贫困户严良明脱贫记

Copyright ? 2001-2022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