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尽管市委宣传部驻村帮扶的戴家场镇秦口村、卢墩村虽已成功实现脱贫清零,并不意味着脱贫工作画上了句号。”洪湖市委宣传部部委会提出,驻村帮扶工作队更要关注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户,关注因病致病返贫问题,关注贫困户发展问题,关注长效机制建设问题,铆足干劲,拧紧螺丝,上足发条,聚焦贫困群众,查漏洞,补短板,强弱项,因户因人施策,让贫困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自脱贫攻坚战号角吹响以来,洪湖市委宣传部一直高度重视脱贫攻坚工作,始终将其作为一项政治任务来抓,不仅在全市宣传引导脱贫攻坚各项方针政策,从思想理论学习、政策新闻宣传、文化文艺创作、社会氛围营造等多层次、全方位,为脱贫攻坚提供强有力的精神支撑,更积极响应市委市政府结对帮扶的号召,联系对接戴家场镇重点贫困村秦口村、一般贫困村卢墩村,主动谋划脱贫工作,担起扶贫责任,架起一道道脱贫攻坚连心桥。
扶贫先扶志 宣传引导走前列。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扶贫要与扶志、扶智相结合,要把激发贫困人口内生动力、增强发展能力作为根本举措。洪湖市委宣传部成立了以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带队,十余名机关干部为成员的帮扶干部队伍,站位高远,谋篇布局,从思想理论学习、政策新闻宣传、文化文艺创作、社会氛围营造等多个方面制定脱贫攻坚宣传计划,为全市脱贫攻坚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精神支撑。
每一位机关干部同时对口联系洪湖市戴家场镇秦口村、卢墩村的贫困群众,人均对接帮扶4-5户。帮扶干部队伍里有4名脱产干部,严格按照组织要求,在戴家场镇重点贫困村秦口村、一般贫困村卢墩村开展驻村帮扶工作,以攻坚拔寨的精神扎根基层,几年如一日,全身心投入地开展扶贫工作。
打铁自身硬 下足帮扶绣花功。精准扶贫工作是“开天辟地头一回”的事情,工作中遇到的都是新情况和新问题,对扶贫工作的认识和把握、对扶贫政策的认知和理解及扶贫工作如何开展,都没有现成的经验和教训现取现用,都得从零开始、边学边做、边做边悟。洪湖市委宣传部分管扶贫工作的领导要求机关所有一对一帮扶干部每周四开展扶贫理论学习并安排部署帮扶工作。每月坚持至少3天下村遍访贫困户,到村第一件事就是组织罗王勇、秦前彪等4名驻村工作队员集中学习讨论上级文件及最新政策,要求所有帮扶干部自己先学懂弄通,成为政策的宣传员、讲解员,再深入贫困户的家中、田间地头、街头巷尾,与贫困群众面对面交流,一遍遍摸排核实基础信息、致贫原因以及脱贫需求,帮助制定行之有效的脱贫帮扶计划,切实解决他们在产业、就业、住房、教育、医疗方面存在的困难。在工作队的文件柜里,村集体和贫困户的信息档案精准有序,条分缕析,下足绣花功夫,做到扶贫对象精准、措施到户精准、脱贫成效精准。
疫情期间,洪湖市委宣传部分管领导和驻村工作队一行5人吃住在村近50天,帮助村干部加强村级疫情防控工作,细致耐烦地登记信息、消杀、测量体温、值班值守,宣讲防疫知识,组织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者帮村民购买生活物资,为困难群众送货上门,给留守的孩子们打印学习资料......细致严谨的工作为两个村的疫情防控筑起了铜墙铁壁,辛劳的汗水换来了两个村的零感染,成为全市无疫村。
决胜脱贫路 一个人也不能少。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完成的硬任务,小康不小康,还得看老乡。秦口村年过六旬的贫困户谢作顶一没文化技术,二无资金,三无门路,今年36岁的女儿谢丽蓉幼时因病致残,身形扭曲、高位瘫痪,没有上过学,也没有劳动能力,一家人住在河边的危房里穷困多年。2015年以来,帮扶干部陈婧先后数次上门,仔细询问家里的情况后,为她购买了轮椅,改造了危房,开起了小卖部,教她读书识字。还联系爱心企业闽洪水产到谢家,动员谢作顶加入水产专业合作社,教他蟹虾养殖技术,赠送电脑给谢丽蓉,圆她网络销售电商梦,帮助建立物流采购渠道,并以每斤高于市场价2元的价格收购他家的蟹虾,实行多途径增收。“陈阿姨,我不按手印,我会签自己的名字了。”谢丽蓉奋力地在扶贫手册上签下了练习了很久的名字,一笔一划,无比用心,充满喜悦,帮扶人在旁也难掩心中感动。
连续两年两次中风的贫困户李火堂,长期卧病在床,面对艰难的生活失去了信心,在家绝食二十多天试图轻生,帮扶干部刘大成多次上门看望,其他帮扶干部也纷纷对他进行劝导,始终没有进展,刘大成最终想到一个妙计,把村里的孩子们召集来给他过了一个欢乐而温馨的生日,工作队长罗王勇把他从家里抱到了村委会,在孩子们的欢声笑语、生日歌的祝福中,李火堂吹灭蜡烛一瞬间,流泪了。第二天,他开始进食,身体逐渐恢复好转。
疫情防控期间,卢墩村村民李祥凤家3000多斤红菜苔、白萝卜等大棚蔬菜严重滞销,眼看都要烂在地里了,李祥凤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第一书记秦前彪紧急想办法,在网上发布销售信息,到处打电话找人托关系,奔波三天后,终于联系上一家超市,成功帮其挽回了2800元的损失。有村民肯定秦前彪的工作,还专门作诗一首:“工作组的秦科长,驻村帮扶好榜样,防控扶贫两头忙,常把驻地当家乡。非常时期难家访,电话问候暖心肠,敬告贫困众老乡,脱贫不忘共产党,多种经营多种粮,辛勤努力奔小康。”
工作队员罗王勇、熊少龙自2015年起便在秦口村驻村,五年来从未曾要求换岗,秦口村的家家户户他们都熟悉,村里的大事小情他们都关心。一户户、一遍遍走访摸排核对信息,他们曾一个月走破了三双鞋子,五年换了十五个轮胎;队员李庭聪2019年突发脑梗,半边身子无法动弹,住院一个月后,他就返回了村里,因为他还惦记着八十多岁的孤寡老人周保珍在家无人照看,急着协调为她安装独立电表……这一件件、一桩桩平凡之亊,折射出洪湖市委宣传部的帮扶干部真正做到了把贫困户当亲人,将大爱书写在每一个需要关爱的贫困户的心上。
疫情得到控制后,为帮助贫困群众早日复工复产,驻村工作队与帮扶干部帮助贫困户分析致贫原因,锁定贫困类型,落实帮扶责任人,共同探讨产业扶贫,因户施策。开展“春风行动”,组织贫困户戴运莲、王雄涛等搭乘“扶贫专列”到广州、深圳等地就业;无法外出务工的李良金、范宝青等贫困群众,也在帮扶干部的帮助下,联系到洪湖新堤城区井力水产公司实现家门口就业;六十岁以上且能行动的贫困户曾幺儿等则采取晒木板、编织渔网来增收。因户施策、因人制宜,切实解决每个贫困群众的实际需求。
攻坚成绩单 加油小康向未来。贫困户赵昌雄有个翻得很旧的账本,上面密密麻麻地记载了数字,现在的他闲来没事翻上一翻,总能乐呵半天。
谁能想到7年前的赵昌雄家是个什么境况:母亲患有精神残疾,生活无法自理,自己有严重的胃病无法从事劳动生产,儿子尚在学龄期,全家就靠老婆一人苦苦支撑,一年到头,扳着手指头算下来人均收入也不过2000元。驻村工作队上门了解到情况后,为他申请健康扶贫,帮他获得医疗救助,逐步恢复劳动能力,并介绍他到村木材加工厂做些力所能及的活儿,每天赚点小钱补贴生计。到2015年底,他的账本上就悄然有了变化,人均年收入达4000元。算完账的赵昌雄有点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从此,他感觉生活有了奔头,人也变得有了活力。队长罗王勇帮他制定了详细的帮扶计划,让他全家都能充分享受到各项扶贫政策的温暖。2019年,赵昌雄学习了小龙虾养殖技术,开始了小龙虾特色水产养殖,在村木材加工厂干活每天也能挣到140元,老婆卖早点、卖菜可以保证平均每天有50元左右的收入,帮扶干部介绍他儿子到云南普洱务工后,儿子通过不懈的努力独立经营了一个装潢门店,年收入突破了5万元。这一家人通过自己勤劳的双手,将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还被评为了洪湖市2019年度的“脱贫光荣户”。此时,再去翻看他那本账薄,7年时光,从2000元到25000元,人均年收入的数字像是美妙的音符插上了飞翔的翅膀,在生活的五线谱上演奏出了悦耳动听的乐章。
都说脱贫跑得快,全靠龙头企业带。近几年来,洪湖市委宣传部带领驻村工作队不断摸索,广泛收集信息,成功与湖北闽洪投资集团(闵洪水产)取得联系,建立了帮扶关系。先是在村里成立了水产专业合作社,对秦口村的贫困户进行造血式扶贫,无偿指导生产,带动贫困户发展虾稻、虾莲和虾蟹混养等特色水产养殖,带动面积约3000亩,并以高于市场价收购贫困户的小龙虾、螃蟹等水产品,支持帮助贫困户实现增收。2019年8月,闵洪水产在秦口村投资20万建造“农产品加工车间”,两个多月建设期间带动14人增收49000元,同年11月建成投产后,通过订单收购,给24人发放让利金12577元,带动贫困户脱贫增收初见成效。2015年,秦口村村集体年收入为零,2019年,通过光伏发电扶贫、发展特色养殖等产业扶贫、社会扶贫,消费扶贫等途径,村集体年收入已突破10万元,实现了“零”到“十万”的飞跃。卢墩村引进湖北茂农生态农业公司带动土地流转2158亩,其中贫困户1104亩,为贫困户增收66452元。村里还成立了合作社,2019年以订单收购、劳务务工,带动5户贫困户增收2800元。
也正是这样的一支扶贫工作队伍,年复一年不懈的付出,戴家场镇秦口村、卢墩村的贫困发生率已从2015年的14.7%到2019年成功实现清零。两个村的便民服务中心建成了,舒适明亮;村里的道路也加宽了,平坦宽敞,还装上了太阳能路灯,夜如白昼;自来水接入了家家户户,文体广场铺开,村集体收入增长了,老百姓的生活越来越甜,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而洪湖市委宣传部驻戴家场镇扶贫工作队则以打好脱贫攻坚“组合拳”为重点,以为贫困户脱贫织牢保障网为抓手,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路上奉献宣传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