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新报全媒记者 黄艳平 通讯员 李庆功 卞于全 孙善云
易迁档案
郧西县土门镇平原村安置点,2017年初正式动工,2017年底安置对象全部搬家入住,共安置易地搬迁对象23户71人。安置点建设共享栏圈12个,发展油牡丹基地480亩;吸引郧西县天河草编艺术制品有限公司落户,带动搬迁群众增收致富。
“我计划建一个生态牛栏,每年争取多出栏几头牛。我还加入了村里的油牡丹种植合作社,种了3亩油牡丹,每年纯收入2000多块钱……”7月6日,平原村易迁户杨世金在油牡丹地里忙活。
37岁的杨世金,2017年底搬进平原村易迁安置点新房。由于只有一只手臂,外出打工工作难找,只能算个“半劳力”。“父亲是哑巴,待在家里我也不放心。”从山上搬下来前,杨世金为了照顾父亲,只能回到老家种地。“现在天气好的时候,父亲还可以到油牡丹基地帮忙除草。”
“杨世金父亲是弱劳力,以‘兜底’为主,杨世金属于半劳力,不仅种油牡丹,去年还养了6头牛。”郧西县发改局局长晏广江介绍。
为易迁户“量体裁衣”,确保每个易迁户都能挣到钱。郧西县易迁办将易迁户划分为“全劳力、半劳力、弱劳力”三个类型。其中,“全劳力”通过技术服务、创业指导、金融扶持等方式,发展“创新型”产业,自主创业致富;“半劳力”以“技能型”产业为主,县易迁办组织、引导市场主体在安置点发展产业、建竹藤编、铁扫帚等扶贫车间(作坊);“弱劳力”以“兜底”为主,政府提供乡村保洁、治安、护路、护河、护林、等公益性岗位,帮助“弱劳力”通过力所能及的劳动获得稳定收入。
晏广江介绍,郧西县以山地、坡地为主,易地扶贫搬迁不具备“一户一基”条件。针对实际,在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基础上,把适度规模集中安置定为易地扶贫搬迁首选模式,以集中安置为主,分散安置为辅,根据靠近产业基地、靠近工业园区、靠近旅游景区、靠近中心城镇的原则,依托基础条件相对较好的自然村和中心村适度规模安置,搬迁群众实现就近就业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