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县在窑淮镇陈家铺村文化广场组织开展送戏下乡活动。(通讯员 杜达巍 摄)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饶扬灿 通讯员 李启东
阅读提要
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重要一环。近年来,十堰市通过创建乡风文明建设特色品牌,遏制陈规陋习,营造崇尚文明、遵德守礼的良好风尚。
乔迁、开业、升学甚至满月、剪毛头,都要大摆宴席,有的农户一年随礼三四万元,大半收入随了礼。
“人情债”压弯腰,许多村民有苦难言。
“年终一算账,心里直发慌。一年血汗钱,几乎都花光。家家想过事,户户都效仿,巧立名目办,形成坏风尚。”房县青峰镇青峰街村67岁的张启刚写下顺口溜,描述人情歪风的危害。
近年来,十堰市通过“晒黑榜” “传家训” “评十星”等方式,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用现代文明重塑乡风。
“晒黑榜”遏制“人情债”
不堪“人情债”,4年前,房县土城镇土城村自发成立红白理事会,全村老少签下人情新风《承诺书》: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小事不办;待客不超过10桌,酒席每桌不超过三百元。
“只有儿子结婚、姑娘出嫁、老人去世才能待客,待客先到村上申报,在哪儿搞、多少席、厨师是谁,村里审批才能搞。”村党支部书记耿吉奎说。
包工头王某孩子过生日,为要面子,办下23桌酒席。
村干部及时上门劝阻,提醒若违规将上“黑榜”。王老板表示:“只要不上黑榜,酒桌掀了都行。”20多桌酒菜被送到养老院。
从此,该村办酒席之风大为好转。
清风吹散“人情债”。村民将资金集中用来办产业。土城村六成农户酿制黄酒,去年产酒近800万斤,村民人均收入从8年前的2500元增至去年约2.7万元。
因势利导,房县县乡村三级联动,出台多项管理规定,在全县范围启动人情新风建设。
“从思想上顺应群众‘不想办’,从机制上解决‘不能办’。”房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主任陆龙杰介绍,通过5年治理,当地人情名目由10多项降到3项,婚丧宴请由50多桌降至20桌以内,家庭年礼金由户均2.5万元左右降至5千元。
房县做法在全市推广。2018年以来,十堰开展移风易俗宣讲5000余场次,修订村规1926个,开展创评活动1800余场次,614个村民因大操大办上“黑榜”。
“传家训”涵养好家风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一桌、一椅、一叠信纸,7岁的孙子工工整整写了5遍。
吃饭老洒饭,竹溪县东沟村64岁的明平贵和孙子有个约定:谁吃饭掉一粒米,谁抄一遍家训。
祖孙约定,管住了“舌尖上的浪费”。
近年来,竹溪县立足当地“家文化”,持续开展“家风家训进万家”活动,倡导农村新风尚。
该县中峰镇有个村,名叫同庆沟。前些年,村里乱象频出:不孝敬父母的、打架斗殴的、违法乱纪的,不一而足。
“对陋习,要说不,树立新风家富裕;不浪费,少攀比,勤俭节约亲人笑……”村里成立乡贤理事会,整理家规家训,编成顺口溜,通过村内大喇叭、宣传栏、群众会宣传解读。
村民杜修虎曾游手好闲,乡贤理事会到他家挂上家训牌匾“量力而行日子长,勤俭节约家和旺”,一字一句讲解开导。如今,杜修虎在村里担任清洁员,还开了一家副食店,年收入2万多元。
围绕“家风家训进万家”,竹溪县开展评选家风典型、讲述家风故事、赠授家风匾牌等系列活动,建成中峰镇同庆沟村、龙坝镇红庙村等示范点4个,每个村都建有家风家训文化墙、文化长廊等“宣传角”。
近年,竹溪县通过家规家训宣讲,化解乡村矛盾纠纷5000多次,每年评出“竹溪模范”“文明家庭”“最美家庭”“好婆婆”“好儿媳”300多人,有力促进了家庭和谐。
“评十星”引领淳朴民风
“挣得十颗星,荣耀满门庭;丢掉十颗星,无脸见乡亲。”对这句话,麻家渡镇罗家坡村村民罗虎感受深刻。
早年,罗虎家是贫困户,别人都能评上十星农户,他家总是少了“勤劳致富星”,“出门抬不起头”。后来,罗虎拜同村的十星级农户带头人罗盛为师,学习绿松石加工技术。如今,自己开着店,一个月挣1万多元,“勤劳致富星早拿到了。现在村里加了一颗产业帮扶星,我也想拿。”
罗家坡村是绿松石原产地,不少村民挖矿一夜暴富。但,义务工没人做,堰塘干了没人管,有人花几十万元盖房,而几十元电费却拖着不缴。
不当腰缠万贯的精神乞丐。竹山县在罗家坡试点“十星级文明农户”创建,将乡风文明归纳为爱国、脱贫、生态等十个方面,每个方面一颗星,年终评比授牌上墙,引导村民学先进、赶先进、当先进,村容村貌村风由此大为扭转。
“十星”内容也与时俱进。罗家坡村已经历17次调整,在9月的调星评议会上,将“生态建设星”调整为“生态环保星”,“勤劳致富星”调整为“勤俭致富星”。“注入新的内涵,突出志愿服务、城乡共建、育新人树新风等时代主题。”竹山县文明办主任董武说。
以“十星农户”创建为抓手,竹山县开展“十晒十比十评”等活动,不断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和经济发展活力。
竹山经验在全市推广。目前,十堰1951个村全部开展“十星农户”创建,并拓展至“十星级”个体工商户、学校、村(场)、党支部、民兵连、乡(镇)等争创活动,“追星”成为各地各行业的新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