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荆楚乡村振兴网 > 资讯> 正文

开对“药方子” 拔掉“穷根子” 亮点频出 脱贫攻坚的宜昌路径

发布时间:2020-11-13    来源:    字体大小:A-   A+

    

兴山县光伏电站。通讯员袁选军 摄

2019年11月7日,家庭医生在采花乡开展入户免费健康体检。市扶贫办供图

三峡晚报全媒首席记者高伊洛 通讯员陈卫卫 张鹏

开对“药方子”,才能拔掉“穷根子”。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必须因地制宜,找准路径。

“四双”行动,边界补短板,光伏发电扶贫,一村一名大学生村医……在宜昌脱贫攻坚的战场上,一系列特色品牌不断涌现,走出了宜昌路径。

这些特色品牌的出现,彰显了全市400万人民上下同欲,勠力同心,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毅力、定力和创新力。

“四双”行动

变“输血”为“造血”

在长阳都镇湾镇峰岩村,“吊篮找水”的故事已成一段美谈。

峰岩村,“村在边边上,路在悬崖上,屋在吊坎上,田在岩皮上。”多年来,当地群众靠攒天河水(雨水)、舀沟沟水(积水)生活。

2008年,村里连续干旱3个月,村支书张济平带着2名党员、3名群众组成敢死队,在一座老槐树旁的天坑下,坐吊篮下到80多米深处找到了水源,成为滋养全村的“红旗渠”。

在脱贫攻坚中,该村党支部又探索出“支部主导、党员主事、群众主干、企业主推”的“四主”工作模式,带动峰岩村整村脱贫出列,成为宜昌脱贫攻坚的一面旗帜。

该村的脱贫故事,正是宜昌脱贫攻坚“四双行动”的最佳诠释。

所谓“四双行动”,是指把扶贫与扶智扶志结合起来,把基层组织建设、产业培育、生态保护与精准脱贫融通起来,强化“双建”“双包”“双带”“双促”,变“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变“输血式”救济为“造血式”。

“双建”即建支部、建协会,“双包”即单位包村、干部包户,“双带”即龙头企业带动、能人大户带动,“双促”即促作风转变、促农民增收。

作为大革命时期苏维埃政府所在地的“红色峰岩”,该村基层党组织充分彰显了“红色基因”的现代力量,党支部成为“拉得出去、挺得笔直、落得了实”的坚强堡垒。

34岁的倪晓虎是外村人,被他们干事创业的激情感动,投资200万在峰岩建设生态“跑跑猪”基地,与120个贫困户签订帮扶协议,自己也成了入党积极分子。该村能人曹传刚,投资250万成立茶叶专业合作社,为68户贫困茶农提供肥料和技术指导,每亩增收800元。

边界补短板

每个角落都不能少

铺开湖北地图,绵延1032公里的宜昌边界线,与恩施、襄阳、荆州、荆门等地山水相连。

受区域边缘化、行政难兼顾、经济基础差和政策不配套等因素影响,这些边界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总体落后,是精准扶贫工作中容易被忽视和遗忘的地带。

2019年以来,宜昌市委主要领导多次深入边远贫困乡村特别是跨市边界乡村调研,发现边远农村行路难、饮水难、用电难、通信难等基础设施短板问题较为突出,人民群众急需急盼解决。

2019年8月以来,一场场跨地协商,一次次边界调研,一个个问题清单,让精准扶贫的普惠阳光,照进边界每个角落。

“效率太高了!”回想起2019年7月,村里和恩施水布垭镇共建公路一事,长阳渔峡口镇赵家湾村民徐忠举感触不已。

为破解边远农村基础设施项目实施难点,宜昌召开多次专题办公会,并与恩施州召开对接联席会议,建立双方协调联动机制。今年以来将补短板项目深化延伸至县与县、乡与乡交界地区,累计确定181个项目,覆盖边界农村路、水、电、网等多项基础设施建设短板,已完工128个,受益人口达8.4万。

长阳和巴东两县党委政府积极沟通,召开2次现场协调会,决定合作将渔峡口镇龙池村四组到水布垭镇大堰村3.6公里的毛路,由原先的2米拓展为3.5米宽的标准乡村公路,并对路面进行硬化。

去年7月20日,就在赵家湾村完成道路硬化后不到24小时,水布垭镇立即启动硬化施工,短短45天就把一条新路送到村民家门口。

光伏发电

照亮屈乡脱贫路

宜昌是屈原故里,一座座光伏扶贫电站点亮了屈乡贫困群众脱贫之路。

“每天必须转一转,站内站外无隐患;里里外外仔细看,设备运行莫中断;认认真真过细听,逆变器里无杂音;杂草不能长太高,挡了阳光可不好;光伏板上常清扫,干干净净发电好;以上五步都做到,阳光扶贫收益高。”

这是秭归县九畹溪镇界垭村光伏电站看护员李自清自编的顺口溜。因为光伏电站的落户,贫困户李自清拥有了这份电站看护员工作,也逐渐实现脱贫致富。自2018年担任看护员以来,老李始终将电站当做自己的孩子一样照料,为了及时看护电站,他还专门购买一台摩托车,不论酷暑严寒,日常看护从不间断。

不仅如此,该县通过光伏发电,还走出了综合化利用、持续化扶贫的道路。茅坪镇积极探索发展“光伏+经济作物”新型种植模式,在不影响光伏电站发电的同时,充分利用起光伏板下的闲置土地,该镇建东村在光伏板下种植羊肚菌7亩,年均收入达3万元,种植观赏性植物蚊母5亩,预计总收入可达20万元。溪口坪村在光伏板下种植茶叶5亩,充分发挥茶叶易管理、采摘期长的优势,经济效益明显,每年可助贫困群众增收8000元。

2017年5月,全国光伏扶贫现场观摩会在宜昌市召开,秭归光伏扶贫的先进经验,成为全国典型。目前,宜昌市累计建设光伏扶贫电站304个,总规模9.4万千瓦,项目涉及全市10个有扶贫任务的县市区,惠及贫困群众2.3万余户。

一村一名大学生

村医守护农民健康

今年10月3日晚,央视《新闻联播》再次聚焦宜昌!这次的主题是:大学生村医。

一时间,微信朋友圈又被宜昌人民满满的自豪感刷屏。

当晚,《新闻联播》“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栏目用3分钟的时长,报道了宜昌大学生村医进驻乡村,破解乡村医生缺乏难题,守护农民健康的故事。

这则报道,从五峰土家族自治县长乐坪镇百年关村80岁的村民曾庆秀讲起。因为年事已高,曾庆秀每次去村卫生室看病都很不方便。可老村医裴光鑫今年已年逾古稀,他本该在10年前就应退休。像百年关村这样的情况,在宜昌很是普遍。以五峰县为例,全县上百个村庄大多数村医都是超龄服役。

为破解这一难题,近年来,宜昌市开始探索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村医”计划。该计划中,宜昌通过补学费、提待遇、给编制,留住大学生村医,留住乡村健康的守护神。

新政策给百年关村带来新变化。大学生村医杨海燕被分配到百年关村,她除了在卫生室看病,每天还带上药品、医疗设备进家入户巡诊,并为村民建起电子“健康档案”,随时跟踪查询村民的健康状况。“您这菜有点咸,您有高血压,盐千万别多吃。”在村民胡方桂的家里,前来巡诊的杨海燕经常会尝一尝老人的饭食,为老人提供饮食起居方面的健康指导。

目前,宜昌市共培养像杨海燕一样的大学生村医1275名,已经毕业上岗的有779人,已为全市30多万农民建立了详细的电子“健康档案”,为全市20多万老年慢性病患者签订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大学生村医正在成为农民的新一代健康守护神。目前,宜昌定向委培大学生村医政策仍将持续实施,力争尽快实现一村一名大学生村医的全覆盖目标。

上一篇:在宜昌脱贫攻坚战场上,有一群人勇担百姓重托
下一篇:脱贫奔小康 一个也不能少

Copyright ? 2001-2022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