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财政累计投入570多亿元,“七个五”机制持续发力——
湖北易地扶贫搬迁经验走向全国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李剑军 通讯员 郝明钊
湖北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何以走在全国前列?新闻发布会上,省发改委(易迁办)称,主要得益于“七个五”机制——
“五联动”工作责任制,即实行省、市、县、乡、村五级书记负责制;“五到县”管理机制,即严格执行“项目到县、资金到县、招投标到县、管理到县、责任到县”的管理机制;“五统一”建管模式,即统一规划设计、统一招标建设、统一质量监管、统一竣工验收、统一安置到户;“五靠近”集中安置,即采取靠近中心村、靠近生态旅游区、靠近产业园区、靠近集镇、靠近城区的“五靠近”集中安置方式。
严守“五条线”政策边界,即严把搬迁对象的界限、住房面积的标线、项目资金的红线、搬迁不负债的底线、建新需拆旧的边线共“五条线”的政策边界;后续扶持聚焦“五基本”,即始终聚焦基本产业、基本就业、基本公共服务、基层社区治理、基层党组织建设等五项后续扶持工作目标;建立“五机制”推进举措,建立定期会商机制、督导通报机制、考核评估机制、约谈问责机制与信息共享机制。
省财政累计投入逾570亿元支持易迁
发布会上,省财政厅二级巡视员陈其清透露,截至今年10月底,省财政已累计投放易地扶贫搬迁资金571.19亿元(含已偿还64.38亿元)。其中,政策性银行贷款276.28亿元,地方政府债券资金182.53亿元,中央预算内投资资金62.38亿元,专项建设基金50亿元。
为确保易迁资金安全高效使用,省财政厅建立了“省负总责”机制、融资机制、用款机制、还款机制等四大工作机制。明确“省扶贫投”作为易迁省级购买服务承接主体、政策性贷款和专项建设基金的统一承贷主体、统一集中还款主体,落实省负总责要求,切实减轻县级负担。
“作为国家政策性银行,农发行支持易迁后扶具有‘四个最’的特点,即最优惠利率、最低准入门槛、最便捷的容缺办贷机制、最充足的资金保障。”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湖北省分行副行长董承良介绍,2016年以来,该行累计投放易迁贷款164亿元,服务55个贫困县市区,涉及46.86万搬迁人口。截至10月末,该行已支持易迁后扶项目22个,涉及易迁安置点554个。
资金投入上,农发行湖北省分行摸排重点安置区,按照“缺什么补什么”原则,相继支持了五峰、秭归等地易迁安置点周边的天然气管网项目,蕲春、麻城的健康扶贫项目等。促就业方面,放贷7.29亿元,涉及扶贫园区、扶贫车间、乡村旅游、电商物流、特色种养等,让搬迁群众有地方就业,有渠道增收。
切实让易迁户住得放心住得安心
“全省住建系统将确保易迁工程质量安全作为生命线工程来抓,时刻紧绷质量安全这根弦。”省住建厅总工程师谈华初介绍,2016年以来,各级住建部门不断强化全过程监管,有效保证了全省12个市(州)、68个县(市、区)10359个集中安置区易迁工程项目质量安全总体受控,切实让易迁户住得放心、住得安心。
比如,黄石市聘请第三方多次组织开展工程质量安全巡查,每个季度定期发布质量安全检查情况通报。黄冈市组织开展工程质量专项整治行动,严查“瘦身钢筋”和“地条钢”等,严把建筑材料入场质量关。十堰市通过购买社会第三方服务,广泛发动群众参与监管,创造了“质量分户验收”的郧西经验。
“拆旧复垦是易迁工作中难啃的硬骨头,体量大、任务重、时间紧,情况错综复杂。”省自然资源厅总工程师田五红介绍,该厅通过强力督导、检查、通报、函询、约谈等措施压实各级责任,并将此项工作列为市县党委政府扶贫开发工作成效考核的重要指标,形成持续高压、强力推进态势。
截至今年6月底,全省易迁户应拆旧复垦264099户,已全部拆旧复垦,其中复垦耕地面积8.8万亩,生态复绿面积2.9万亩,拆旧复垦顺利实现“双清零”目标。
“十四五”再投120亿元扶持易迁后续产业
目前,全省37个贫困县全部摘帽,4821个贫困村全部出列。
“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基本解决,但扶贫投入只增加不减少,帮扶力量只加强不削弱”,省扶贫办副主任蔡党明介绍,目前我省正全力巩固易迁脱贫成果,对易迁安置区中的脱贫不稳定户和边缘易致贫户,按照“缺什么、补什么”原则,从产业、就业、消费、综合保障、扶志扶智和防贫保险等方面,及时开展针对性帮扶,逐户逐项消除致贫返贫风险。
“十三五”期间,我省将易迁安置区产业发展纳入乡村振兴战略统筹推进,37个贫困县建成主导产业54个,创建5个国家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武当道茶、恩施玉露、蕲春蕲艾等产业品牌成为我省亮丽名片。培育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1669家,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4.3万家,遴选创业致富带头人3.57万人,在易迁安置区实现了带贫减贫市场主体全覆盖。
省扶贫办副主任蔡党明表示,省扶贫办将和省发改委、农发行省分行密切合作,加大金融信贷支持力度,计划五年内投放120亿元,用于易地扶贫搬迁后续产业扶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