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荆楚乡村振兴网 > 资讯> 正文

产业扶贫金扁担 挑起脱贫与致富

发布时间:2020-11-27    来源:    字体大小:A-   A+

    

产业扶贫金扁担 挑起脱贫与致富

——武汉贫困乡村“破茧蝶变”探秘

通讯员 张二永 王璐 陈雪莹

产业扶贫是根“金扁担”,一头挑起“能脱贫”的希望,一头挑起“富起来”的梦想。

武汉市属插花贫困地区,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蔡甸、江夏、黄陂、新洲4个新城区22个街道(乡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86115人,贫困村为271个。

近年来,武汉市积极探索多种产业扶贫模式,以结构调整优化产业发展、以新型主体带动农民增收、以产品质量促进品牌建设、以农村电商助推产业增效、以全域旅游延伸产业链条等,推进农业产业扶贫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为实现乡村振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调整产业结构

为贫困村“造血”

立冬时节,新洲区三店街宋寨村,武汉美涛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工作车间里,十多位农户忙着分装桃胶。“这些产品都已走出国门,远销海外。”一位村民正在整理货柜,货柜里除了各式桃胶组合,还整整齐齐陈列着桃子酒、桃花茶、桃罐头等各类桃产品。

负责人罗卫平介绍,2013年合作社成立,主要种植桃树,随后又发展乡村休闲旅游。后来,他们在休闲采摘中发现商机,开发桃胶产品,延伸产业供应链,2019年生产经营收入达4300万元。周边贫困户分享到合作社发展的成果。“2019年底,合作社以300~600元/亩价格租赁部分农户土地,其中,流转建档立卡贫困户12家63亩。合作社还转移安置贫困户13人为固定用工,人均月工资3000元。”同时,通过收购桃胶产品,合作社带动周边1000余户农户,150户贫困户受益。

武汉市不断优化结构发展农业特色产业。2018年、2019年支农专项资金累计倾斜投入贫困地区4541万元用于发展农业特色产业。目前,全市贫困地区蔬菜生产面积超过5万亩,已有45个贫困村开展了稻田综合种养模式,享受市级稻田综合种养项目奖补政策面积达到1.59万亩,奖补资金710万元。江夏区生猪产业绿色发展项目4000平方米精准扶贫车间今年底建成投产。

新型主体

带动8000余贫困户增收

近年,武汉市推出“基地+贫困户”“合作社+贫困户”“家庭农场+贫困户”等多种发展模式。合作社为贫困地区农民提供项目、管理、技术、信息等支持,不断增强贫困村贫困户的内生动力,助力贫困户增收脱贫。

蔡甸区的裕伟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主要从事水产养殖、莲藕种植、稻虾连作。2016年1月,在河南教书的刘希望放弃教师“铁饭碗”回乡创业,一步步壮大合作社规模,带动周边农民发展稻田综合种养5000余亩。“我们为周边农户及贫困户提供水产养殖、种苗、配套技术培训和市场信息服务等,农户以‘订单式’方式与合作社建立长期合作关系。”目前,他们流转贫困户土地73亩,为贫困户增收7.3万元,接纳贫困户10余人打工,每户每年增加收入2.8万元,5户贫困户以40余亩土地入股,每年分红利4.1万元。

据统计,目前武汉市贫困村有合作社525家(示范社22家),家庭农场160家,2019年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主体带动贫困户8623户,带动增收8627万元,贫困户户均增收超过万元,实现了新型主体在贫困村全覆盖。

武汉市还完善农技人员与贫困村农户结对帮扶联系机制,从市农科院、市、区农业农村局及直属单位,遴选农业产业技术指导员对全市271个贫困村,实行全覆盖指导服务,围绕重点、特色产业开展差异化、个性化的技术培训指导。

品牌农业

铸就脱贫“金字”招牌

2016年以来,武汉市贫困地区申报认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地理标志农产品179个,其中江夏山坡光明茶、黄陂黄牛被农业农村部评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发展品牌农业,让更多汉产优质特色农产品走向全国各地,也让农民脱贫、乡村致富。

“合作社1200多亩大棚,去年采摘销售收入2000多万元,带动100多户增收。”罗汉寺街田铺村武汉金秋草莓专业合作社大棚里,负责人江晋谈起自家的草莓很是自豪。

黄陂区草莓种植面积达2.1万亩,年产值超过6亿元,并连续多年举办草莓文化节,区域品牌逐渐打响。木兰金秋公司打造的木兰金秋、木兰金莓、木兰娇莓系列品牌,成为全国果品领域的知名品牌。黄陂产的“红颜”更是荣获“第十三届中国草莓文化节”的金奖品种。依托草莓产业园,黄陂区形成了农民土地租金、扶贫股金、打工薪金、分红现金“四金”增收的脱贫致富模式。黄陂区有近万农民从事草莓产业,人均年收入1.2万元,近1000个贫困户脱贫致富。

新洲大雾山茶叶,是武汉茶叶的一块“金字”招牌。大雾山茶业有限公司总经理胡全波带领贫困村的乡亲,将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打造成湖北省林业产业化省级重点龙头企业和武汉市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通禅茗香”白茶一举斩获 “黄鹤楼杯”金奖、三次获“中茶杯”特等奖。品牌带来了强大的辐射力。通过“公司+合作社(协会)+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公司对茶园统一技术,统一鲜叶收购、加工,统一品牌和销售,吸收种茶农500余户2000余人,带动周边街镇发展茶园5000亩,合作社产业链年产植达到5000万元,茶农人均年增收1500元。

为了确保农产品质量,武汉市还在22个老区街(乡镇)建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271个贫困村明确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协管员,22个监管站和贫困区域范围内的82家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纳入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夯实了监管基础。

农村电商为脱贫插上翅膀

江夏区山坡乡光华村有建档立卡贫困户44户102人。2017年,山坡乡引进武汉佰果冠果业发展有限公司在光华村建设柑橘种植基地,至今共流转土地1000亩,主要种植砂糖橘等水果。“目前,我们雇佣了20多名残疾人,其中不少都是当地贫困户。看着他们在自家门口安居乐业脱贫致富,这份成就感,是以往做电商无法比拟的。”基地负责人张朝介绍,柑橘种植基地实现投产,首批100多亩果园产量18万斤,通过电商平台销往武汉、上海等地,乒乓球大小的砂糖橘成为光华村贫困户脱贫增收的“黄金果”。

据统计,今年年初,6个新城区农产品生产企业成功对接食享会、吉及鲜、兴盛优选等电商平台,电商平台销售农产品达3.68万吨,滞销农产品1.1万吨,扶贫企业农产品0.3万吨。疫情期间,武汉市农业农村局组织新城区近150家农产品生产企业建农产品销售群,协调41家电商平台建了电商农产品采购群,鼓励优先采购贫困村特色农产品。创建了农村水产电商服务平台,优先发布贫困村货源、需求等信息,发挥扶贫帮扶作用。2月27日至4月7日,全市99家水产团购配送企业水产品社区直供销量87万余份、2689吨,其中有5家企业位于贫困村,帮助解决了周边部分贫困户卖鱼难的问题。

贫瘠乡村变花海

村落亮眼人富裕

黄陂区“木兰花乡”——杜堂村,本是一个人口不足2000人的小村庄,近年来,通过美丽乡村建设和旅游开发,以葛家湾为核心的荆楚民居美丽乡村与木兰花乡景区交相辉映,描绘出杜堂美景,带领40个贫困户成功脱贫,增加村集体收入30万元以上。武汉市出台“三乡工程”黄金20条、钻石10条,黄陂区全面促进乡村振兴30条等政策指引,能人葛天才带领村民成立杜堂村旅游专业合作社,杜堂村村民共同参与到“木兰花乡”的建设中,分享乡村振兴带来的红利。除了在景区打工工资收入、流转土地参与景区建设的流转收入外,村民们还能以空置房屋,按每平方米1600元的评估价格入股合作社,再由景区公司对房屋进行统一规划设计,统一改造整修,统一运营管理,统一招商引进城市市民、创业者,农户按入股金额的10%保底分红。

紫薇都市田园景区是新洲区仓埠街的“网红”打卡地。“三乡工程”实施以来,景区总经理袁惠文带领丰乐村村民创新创业,将曾经贫瘠荒芜的乡村,打造成为田园赏花、休闲度假、亲子教育、研学旅行于一体的综合型休闲景区。目前,园区每年可提供就业岗位约600多个,累计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8000多人次,带动周边贫困户200多户,30余困难户脱贫,每年人均增收2万元。

5年来,武汉市先后遴选了73个具备旅游开发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村和具有较强扶贫带动作用的旅游村,免费制定旅游产业发展规划,支持各村发展文化旅游产业。黄陂区姚家集街杜堂村、木兰乡双泉村获评第二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杜堂村还被命名为“湖北省旅游名村”。2019年全市赏花游(乡村休闲游)接待游客人数5718万人次,综合收入208亿元。

上一篇:孝感安陆孛畈镇:抱团“取暖” 穷山村兴起食用菌产业
下一篇:黄梅县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和农村危房改造工作侧记

Copyright ? 2001-2022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