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荆楚乡村振兴网 > 资讯> 正文

五年来以村为家 村民们跟着他,越干越有劲儿!

发布时间:2020-12-01    来源:    字体大小:A-   A+

    

陶斯臣(右二)为村民普及惠民政策

□楚天都市报记者 尹洁 通讯员 王甜甜

使命呼唤担当,榜样引领时代。在荆楚大地上,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用自己的一言一行传递着人间大爱,在他们身上,演绎着一段又一段感人至深的故事。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荆楚楷模”。

日前,经湖北省各地部门层层推荐,中共湖北省委宣传部组织评审,“荆楚楷模”2020年度2-10月上榜人物发布。今起,本报将重磅推出“荆楚楷模”专栏,让我们一起走近楷模,致敬楷模。

退伍不褪色,转岗不失志。27年前,20岁的他满腔热血,投身到激情似火的警营中;8年前,他转业到十堰市农村财政财务管理局,工作勤勤恳恳、兢兢业业;2015年9月,他被组织选派到竹山县茅坝村任村第一书记,五年来以村为家,把驻村百姓当亲人,带领茅坝村一步步摆脱贫穷,走向富裕。现年47岁的陶斯臣依然是激情不减、本色犹存。

村容村貌变化大 排忧解难贴心人

刚到茅坝村时,看到村子面貌的落后、村民生活的贫苦,陶斯臣感到揪心和痛心。怎么样才算精准扶贫?真正解决了贫困村、户的实际困难,才是真扶贫!2015年至今,陶斯臣带领的驻村工作队不懈努力,切实实施群众工作联抓、公益事业联做、群体活动联手、村务环境联治的“四联”扶贫作法,有效解决了茅坝村“出行难、看病难、上学难、安全饮水难、环境治理难”等诸多问题。

围绕出行难,工作队拓宽茅坝村水泥路肩,修复断头路,修建多处错车台、候车亭;完成66户入院入户水泥路;在4个村民小组中新建4个过河码头,新建过河人行路1000米,改善库区两岸440多户群众出行问题。

围绕安全饮水难,工作队修建水窖7处,铺设饮水管道1500米,有效解决了50户200余人的安全饮水问题;围绕环境治理难,开展以“产业化、净化、洁化、光化”和“厕所革命”为主的5+1活动,村容村貌明显改观。

为解决村民看病难问题,陶斯臣先后多次与县、乡协调,争取用地、筹集资金、寻求医疗设备捐助,终于新建了两个120平方米宽敞明亮、设备齐全的标准化村级卫生室,老百姓有个头痛脑热,不出村就能方便地医治。

面对茅坝村学生上学难题,陶斯臣四处筹资,帮扶建起200平米的新教学点,解决了库区4个组的适龄儿童上学问题;幼龄儿童学习用品缺乏,他又第一时间联系单位工会、竹山县残联等有关部门购置书包、字典等学习用品400余件,送到110多名贫困户孩子和留守儿童手中。

惠农政策入人心 村民自然有干劲

在陶斯臣看来,做好扶贫工作的关键,是要让村民们真正了解扶贫政策,理解扶贫政策能够为自己和家庭带来哪些实实在在的益处。为此,陶斯臣马不停蹄地组织筹划,开展生动有效的惠农政策宣讲。他带领村干部走村入户,深入田间地头,尝试用村民最能听懂、最易接受的朴实语言,把扶贫政策植入民心,把财政资源用于农户,把帮扶措施落实到人。

白天村民们都在忙着农活,为了不耽误正常生产,陶斯臣便趁着村民们吃午饭和晚上休息的时间,挨家挨户登门拜访宣传惠农政策。几年来,他跑遍了茅坝村的沟沟岔岔、家家户户,不仅很好地宣传了扶贫政策,还和村民们变成了无话不说的知心好友。

有时候村民们打心眼里关心他:“陶书记,你们天天这么跑,不累吗?”“不累不累!”嘴上这么说,但实际上,要搞好脱贫攻坚工作,哪有那么容易,个中劳累和艰辛,常人往往难以想象。“只要群众对扶贫政策了解了,致富的信心坚定了,脱贫的干劲儿鼓足了,再苦再累都值得。”陶斯臣如是说。

作为驻村第一书记,要做到让扶贫工作队员和村上干部群众信服,就必须处处干在前面。五年来,陶斯臣始终以村为家,把驻村的百姓当作衣食父母,认真帮助村民分析致贫原因,一户一策为贫困户量身制定脱贫致富计划,为茅坝村规划村级脱贫方案,带领村民种茶叶、种药材、搞养殖,鼓励村民发展农家乐生态旅游,还把驻点村发展成了村级光伏示范点。村民们也跟着陶书记,越干越有劲儿。

脱贫攻坚要“扶智” 产业发展先授“渔”

从事脱贫攻坚工作这几年,陶斯臣深知,发展产业才是带领贫困户脱贫致富的最好方法。根据深入调研和精准分析,陶斯臣把贫困户的致富短板按照普遍性和特殊性对症下药,坚持精种式、善养式、技能式、购销式、运输式和务工式脱贫模式相结合,使驻点村的养殖业和种植业有了质和量的变化。

陶斯臣带领扶贫队将原有430亩老龄、幼龄茶园提档升级,完成茶园流转,帮助全村扩建茶园1500余亩,带动90多户贫困户年增收1600多元;新建中药材基地150余亩,成立兵海中药材专业合作社,为全村55户贫困户年增收2000多元;发展3个养殖专业合作社,帮助农户发展养猪、养牛、养羊产业,带动农户增收脱贫。

同时,他把“扶智”作为百姓脱贫的突破口,坚持“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扶贫理念,把对贫困户的“智力扶持”和“技术培训”作为贫困户脱贫致富的创新方法之一。

几年来,通过各种方式的技术培训,变“输血”为“造血”,陶斯臣帮助村民掌握了多种生产技能,极大地增强了村民脱贫致富的信心。

为了支持贫困户发展蜜蜂养殖产业,2016年9月的一天,陶斯臣多方协调,为贫困户争取到了免费的蜂种。由于蜜蜂是白天采蜜,晚上回蜂箱,必须连夜运送。当晚,在把蜂种装车后,他连夜出发,第二天一大早把蜂种送到了10余户百姓家中。

“陶书记,您辛苦啦!”连夜奔波,尽管已经身心俱疲,但听到村民们发自内心的感激,看到村民们热切期盼的眼神,他便下定决心:“脱贫攻坚,不获全胜,绝不收兵。”

人物素描

陶斯臣,男,汉族,中共党员,湖北郧西人。27年前,他成为光荣的武警战士,1999年10月被武警湖北省总队评为“优秀基层干部”,2005年12月被武警湖北省总队授予“三等功”奖励。8年前他转业到十堰市农村财政财务管理局工作,现任十堰市财政局精准扶贫工作队队长兼竹山县深河乡茅坝村第一书记。2019年4月被十堰市委、市政府评为“十堰市先进工作者”,2019年12月被授予“全国财政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

专家点评

陶斯臣扶贫五年,使一个深度贫困村全面脱贫,旧貌换新颜。他心中目标坚定,行动不辱使命,舍自我小家,带领村民奔脱贫大业,走上可持续发展的富裕路。他无愧于党和人民的信任,在他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个共产党员的无私坚守。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教授冯桂林

记者手记

这五年,陶斯臣是充实而欣慰的,因为他见证了十堰市竹山县茅坝村是如何一步步摆脱贫穷、走向致富路,因为他看到了过上好日子的贫困户们脸上洋溢的笑容、内心燃起的热忱。

但这五年,陶斯臣也是愧疚的。当初接到竹山县茅坝村第一书记任命时,家里的二宝出生不到两月,父母又常患疾病,但他毅然选择到扶贫一线履行使命,从此离家400里。

五年里,正因为有妻子的理解和奉献,有父母的体谅和支持,家里大事小情他们默默承担,陶斯臣才能全心全意,一往无前。

“看到村子一天天好起来,比什么都高兴!只要能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我无怨无悔。”陶斯臣说。这是一名转业军人的本色,也是一名共产党员的坚守。

上一篇:从漂泊的农民走向省级劳模 他用30年在黑土地上耕耘九个字
下一篇:这个不足千人的贫困村,出了两位开国元勋,如今是湖北省旅游名村

Copyright ? 2001-2022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