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荆楚乡村振兴网 > 资讯> 正文

湖北通城:打好产业扶贫“组合拳” 奏响脱贫致富“新乐章”

发布时间:2020-12-14    来源:    字体大小:A-   A+

    

初冬时节,走进隽秀通城大地,目之所及,绿水青山,田园如画,一排排崭新的安置房错落有致,一个个扶贫微工厂各具特色,一幢幢果蔬大棚美轮美奂,连片的中药材绿意盎然……一幅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的画卷令人赞叹,处处都能感受到产业扶贫带来的新变化、新生活、新希望。

能人带动 贫困户搭上“脱贫快车”

刚吃完午饭,五里镇汉上村贫困户戴银生就来到村里的紫薯种植基地,开始熟练地割藤、挖薯、去泥、装袋、搬运,别看她今年65岁了,但手脚利索,反应灵敏,干起活来浑身是劲。

“我们女同志在这一里一天可以挣80块钱,男同志一天可以挣150块钱,中午还管一顿饭。”一天忙下来,额头汗珠直冒,很辛苦,但与原来待在家没有收入相比,戴银生很是满足。

这些个头硕大、颜色诱人的紫薯挖起来后,将直接送到村里的扶贫微工厂进行深加工,被制作成味道鲜美的紫薯粉条。

“2014年我就引进来,四五年了,一直在家里试种。紫薯有几十个品种,我精挑细选,就这个品种产量高,含粉率也高。一亩能产四五千斤,按0.8元一斤算,毛收入三四千块,纯收入2000块以上,是种水稻的四五倍,可以为几百户村民增收。”看到自己精心培育的紫薯产业为村民增加了收入,大伙的生活有了变化,负责人李海兵十分高兴。

李海兵是汉上村本地人,也是一名党员,早些年在外闯荡,接触过紫薯制品,也为玉蓉食品厂及赤壁的一些红薯加工厂提供红薯原料。接触这个行业久了,得出了点门道。

当村里精准脱贫的号角吹响,鼓励发展产业时,李海兵的心动了, 何不将紫薯开发成承载了家乡致富的梦想和希望的产?

抱着这个朴素的想法,李海兵远赴河南引进了五个品种,试种后筛选出两个最佳品种。一次偶然机会,李海兵把紫薯磨成粉制成粉条,在市场上销售反映非常好。

“紫薯本身含硒和花青素,我们一直采用通城延续下来的传统制粉工艺,所以口感非常好,营养价值很高。”李海兵将紫薯定位为“绿色致富”产业,从田间育苗、种植施肥、洗涤筛选、生产加工........每个环节,他都制定了具体的操作规程,以高标准保证产品质量,不断赢得消费者的青睐。

找到了商机,搂起袖子干。李海兵乘势而上,成立通城县白米山生态农场,又注册了商标“白米山晨曦”,还采取了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种殖模式,公司免费提供种子、技术、签包回收合。目前,紫薯基地有3000亩,带动周边村落400多名贫困户种薯脱贫致富。

延伸产业链,提升附加值。将紫薯粉做中高档产品,把薯叶、薯渣做成鱼、鸡、牛等饲料,为村民增加更多的就业机会,让大伙腰包鼓起来.......一揽子致富计划,李海兵正在实施中。

扶贫微工厂 实现“家门口就业”

早上八点,家住通城五里镇五里村易地扶贫安置点的刘小玲忙完家务后,赶到离家仅一墙之隔的祥隆袋扶贫微工厂上班,开启了一天的忙碌工作。

而在两年前,她家却是另一番景象:住着摇摇欲坠的土房,两个儿子在读书,靠种几亩薄田维生,收成全看老天。考虑到她家的实际情况,当地政府给配了一套扶贫安置房,住房问题算是解决了,但家庭收入仍得不到保障。

今年,村里祥隆袋扶贫微工厂的建成投产,让她的生活迎来了转机。工厂主要生产纸塑复合袋、彩印编织袋,操作简单易上手,在这里上班,每月有几千元的工资,家里的农活也没耽误,全家的收入有了大幅度提升。

“在这里一天工作9个小时,一个月可以拿2600元的工资,家的活也没耽误,我感觉挺好的。”刘小玲一边忙着缝纫包装袋,一边聊起他家发生的变化。

如何确保刘小玲这样已脱贫户不再返贫?通城在全县推广建设扶贫微工厂,让贫困群众在家门口就业增加收入,持续增强造血功能。所谓扶贫微工厂就是由政府出资,利用各村的闲散土地建设面积从800到2000平米不等的微工厂,并提供配套附属设施,然后以优惠的条件出租给企业,在用工上必须优先解决贫困户就业问题。

“如果我们自己建厂房,像这样1500多平方米的厂房需投资几百万,对于我们创业的人来说压力是比较的。现在政府把厂房建好租给我们,一个平方米才几块钱,非常适合我们。”五里镇祥隆袋扶贫微工厂负责人何二龙说,厂里有18人上班,其中一半人是旁边安置点的贫困户。

目前,通城县共建立了79家扶贫微工厂,解决了800多名贫困户就业,人均年增收1.5万元以上。

特色产业 持续脱贫有保障

产业是发展的根基,是脱贫的内生动力。除了就业扶贫,通城县还立足本地自然资源优势,因地制宜,按照“一村一品、长短结合、优质高效”的原则大力发展茶叶、油茶、中药材等特色产业,进一步巩固脱贫成果。通城还以幕阜山绿色产业带发展为契机,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建成农业观光、农事体验、农产品采摘基地39个。自开展脱贫攻坚以来,通城县累计投入产业扶贫资金3.8亿元,建成特色产业面积85万亩,带动贫困户的比例达到97.6%,为贫困群众持续稳定脱贫提供了活水源泉。

上一篇:技术送下乡订单到田头——神农架“疫”后战贫再加力
下一篇:百余家浙商杭商活跃武陵深处

Copyright ? 2001-2022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