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9月14日,崇阳县白霓镇谭家村扶贫车间,脱贫户整理工作帽,准备对医用材料进行预加工。该县探索村头建厂的就业扶贫模式,实现了留守妇女边工边农和照顾老幼的目标。
今年8月19日,建始县花坪镇慧民农业科技智慧生态园阳光育苗温室,自动化喷水设施正为蔬菜秧苗浇水。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胡琼瑶 汪彤
要加大就业扶贫力度,加强劳务输出地和输入地精准对接,稳岗拓岗,支持扶贫龙头企业、扶贫车间尽快复工,提升带贫能力,利用公益岗位提供更多就近就地就业机会。要加大产业扶贫力度,种养业发展有自己的规律,周期较长,要注重长期培育和支持。要加大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力度。现在搬得出的问题基本解决了,下一步的重点是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
——习近平总书记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讲话(2020年3月6日)
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
荆山楚水间,一篮菜、一片茶、一只小龙虾,由点到面形成产业,由输血到造血,带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
“产业扶贫已经成为覆盖面最广、带动人口最多、可持续性最强的扶贫举措。”省农业农村厅厅长肖伏清说。截至今年底,全省六成以上贫困人口吃上产业饭,走上致富路。
贫困山区崛起特色产业
12月,冬日的暖阳照在巴东县乳山村标准化抹茶示范基地上。
这里曾是一片普通稻田,从2013年开始转型发展茶产业。几年下来,每亩收入由1700元提高到4500元,实现翻倍增长。受益于此,当地数十户贫困户摆脱贫困。
巴东山川纵横,四季分明,吸收了大山大水之灵气的当地茶树,正担负起脱贫致富的重任。当地党委政府因地制宜,从无到有,从零星分散到集中连片,从种植生产到加工创品牌,让“一片茶”激活一个产业,带富一方百姓。
一项调查显示,2017年,我省37个贫困县人均耕地面积0.84亩,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多数贫困村地处偏远,自然条件比较恶劣、灾害多发,生产生活条件差。
但是,贫困地区也有一个最大优势——绿色生态。只要把生态资源优势转化成经济优势,形成的农业产业会成为脱贫“强引擎”。
省委、省政府提出明确要求,所有贫困村、贫困户至少发展一项产业或者参与发展一项产业;未来构建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一县几个骨干品种的支柱产业梯级结构。
粮油猪果茶,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按照省委省政府规划的路线图,一系列决策部署、扶持政策相继出炉,搭起了产业扶贫的“四梁八柱”,一套套符合当地特色的产业方案成型,一个个工作队员走进乡村,为产业发展贡献力量。
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各类独具特色产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蓬勃兴起。既有短平快的种养业,又有管长远的加工业与林果业。据省农业农村厅调查,37个贫困县优质粮油和特色经济作物生产基地达4466万亩,几乎所有贫困户都参与其中,基本形成“县有支柱产业、乡镇有主导产业、村有特色基地、户有增收项目”的产业扶贫格局。
贫困户产业链上增收忙
最近几个月,通城县五里镇汉上村贫困户戴银生每天早晨都会赶到村里的紫薯种植基地,熟练地割藤、挖薯、去泥、装袋。随后,这些个头硕大、颜色诱人的紫薯直接送到村里的扶贫微工厂进行深加工,制作成鲜美的紫薯粉条。
当了一辈子农民的戴银生,怎么也想不到自己有一天会成为朝九晚五、按时上下班的“产业工人”。一手拿工厂薪金,一手拿土地租金,老戴一年收入3万多元,于去年顺利脱贫。
贫困农民大多文化水平相对较低、经营能力较差,面对风云变幻的市场,往往手足无措。探索有效的带动模式和紧密的利益联接机制,将企业与农户拧成“一股绳”,是产业扶贫的关键所在。
改贫困群众单打独斗为“嵌”入产业链条,这样的扶贫基地、车间、合作社在全省各地百花齐放。
宜城、崇阳等地农民专业合作社吸纳农民以土地经营权入股,贫困户变身股民拿“股金”;大悟农业企业流转土地后集约化经营,赊租大棚给贫困户发展农业产业,实行种苗、技术、销路“三统一”,让贫困户无障碍地进入到产业链条中。恩施州探索推行“合作社+基地+贫困户”“合作社+贫困户”等经营模式,鼓励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运用订单、股份、劳务、服务、租赁等方式与贫困户进行利益联结,受到农业农村部肯定。
产业链不断延伸,产业扶贫后劲足。37个贫困县建成2000多座产地初加工设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实现全覆盖,建立村级服务网点5786个;贫困村专业合作社实现全覆盖。
产业兴旺是奋斗出来的
临近元旦,麻城市福田河镇大旗山村的电商物流点人来人往,邹云杰坐在电脑前,把当地的山货销往山外。
“年纪轻轻,戴着贫困户的帽子不光荣!”依托当地的菊花产业,几年努力,邹云杰成功摆脱了贫困。
产业扶贫,必需劳动的付出。贫穷不可怕,怕的是缺乏敢于脱贫的勇气和志气。扶志又扶智,让贫困群众从“要我富”到“我要富”。
在四大贫困片区,乡村夜话、庭院访谈、田间小叙等交流活动司空见惯,干部与群众平等对话,畅谈脱贫致富梦想,培养“好日子是奋斗出来的”信心,涵养内生动力。
全省组建“最强大脑”,构建省、市、县、乡级农业专家服务网络,组织开展特色种植、苗木栽培、畜牧养殖、务工技能等实用致富技术培训,力争每个贫困户至少掌握1-2门实用技术,提振贫困群众的脱贫致富信心。
学有目标,赶有方向,各地用典型引路“脱贫光荣”。竹山开展“十星创建精神脱贫”行动,贫困户“争星”为荣;咸安在村头设置“脱贫光荣榜”,优先脱贫者,挂上大红花;远安聘请宣讲员,用身边的人和事,激发贫困群众的竞争意识。
奖勤,也要罚懒。我省多地建立制度,对建档立卡贫困户,一经群众检举,有抹牌赌博现象,在报上级政府和部门同意后,取消该贫困户享有的各项政策。
谁的产业多、发展好,补助就多。2016年,我省印发《关于进一步激发内生动力加快精神脱贫行动方案》,对产业帮扶的补助实行“以奖代补”,激发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积极参与产业发展。
“两不愁”真不愁
“三保障”有保障
2019年6月,省扶贫办透露,全省“两不愁”已基本解决,正强力推进“三保障”落实。
贫困户农村危房实现动态清零
截至2020年11月,全省共完成“4类重点对象”危房改造62.9万户,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47.6万户。
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全省建成10359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小区内水、电、气、网一应俱全,并配建学校、卫生室、室外活动场地等基础设施。80%左右安置区建有扶贫车间或周边有带贫企业。全省31.84万户88.23万人通过易地扶贫搬迁住进新房,搬迁人口全部脱贫。
因病致贫减少近99%
我省将贫困人口全部纳入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等制度保障范围,坚持县域内住院实行“先诊疗后付费”和“一站式”结算,群众看病负担大幅减轻。支持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基层医疗保障水平。每个建制村基本配备1所卫生室和合格的村医、基本药物,开展健康教育,推广家庭医生签约制。
多措并举,全省因病致贫返贫人口由2015年的73万户189.6万人下降到2019年底的1.39万户2.15万人,减少近99%。
贫困家庭控辍保学动态清零
我省加强贫困地区教育投入,累计落实37个贫困县义务教育专项补助资金95.8亿余元。建立从学前教育到研究生教育全覆盖的资助政策体系,累计落实贫困家庭学生资助资金233亿余元,惠及贫困家庭学生1400万余人次。
目前,全省贫困家庭义务教育适龄儿童少年控辍保学实现动态清零。
截至2018年底,我省已建成农村集中供水工程1.87万处,基本实现农村饮水安全全覆盖。
湖北“十三五”
易地扶贫搬迁成绩单
截至2020年10月底
省财政投放571.19亿元
建成安置区10359个
全省31.84万户
88.23万人
全部易地搬迁入住
搬迁人口全部脱贫
80%左右的安置区
建有扶贫车间
或周边有带贫企业
培育规模以上
农业龙头企业1669家
发展合作社4.3万家
遴选致富带头人3.57万人
在易迁安置区
实现带贫减贫市场主体全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