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踊跃扫码购买消费扶贫产品。
文/图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张茜 通讯员 卢琪夫
消费扶贫工作在全省作经验交流,兄弟市州频频来考察交流。荆州消费扶贫到底有何“经验”?12月底,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多方探访。
从帮种到帮销
12月24日,沙市区武德路荆裕优选消费扶贫线下专馆内,洪湖藕、松滋葛根、石首桃花山土鸡蛋等产品琳琅满目。不少市民前来选购,有的顾客用的是工会提货券。
荆裕优选是荆州市两家消费扶贫电商平台之一,负责人龚艳蓉介绍,荆州8县市区均在馆内设有农特产品专柜,共有370多家供货商,上架600多个品种,均来自贫困村、贫困户及涉贫合作社,销售渠道主要是工会和食堂。
4月初,荆州在全省率先发布消费扶贫方案,规定工会组织采购法定节日慰问品时,购买荆州贫困地区农副产品比例不得低于50%。同时全市单位食堂定向采购扶贫瓜果蔬菜、畜禽肉蛋等农产品,比例不低于日常采购量的50%。
“在哪儿买都是买,举手之劳就能帮助扶贫,当然乐意。”荆州一市直单位工作人员王义成说,妻子是老师,也有提货券,家里厨房半数以上都是扶贫产品。
“贫困户最大的困难是会种不会销,而以往扶贫方式多是帮种不帮销,农产品卖不出去影响贫困户发展产业的积极性。” 荆州市扶贫办副主任刘胜说,比起直接“给钱给物”,“以购代捐”“以买代帮”的消费扶贫,更能有效提升扶贫质量。
荆裕优选平台数据显示,截至12月,全市工会采购达5000万元,预计明年可达8000万元,食堂采购也在积极推进。
从种啥卖啥到卖啥种啥
在中农联荆楚智慧云仓城招商中心,电子屏实时更新全省网上产销对接供货信息。记者看到,每条信息具体到企业名称、产品种类、数量、联系人、联系方式以及目标市场,一目了然。
“中农绿网将产、供、销各个环节精准溯源到贫困户和相关帮扶企业、合作社。”中农联华中公司总经理任东明介绍,平台连接产销两头,通过信息互通、数据比对可有效组织生产,为发展订单农业奠定基础。
中农绿网是荆州市另一家消费扶贫电商平台,目前已上线2000余种扶贫产品,将荆州农副产品卖往全国。同时该公司正与武汉汉欧专列洽谈,开拓欧洲市场。
荆州市绿美源公司是一家本土食材服务商,与荆州、恩施等多家合作社共建基地。6月加入中农绿网成为其供应商后,根据销售预期和订单情况,今年新建10个高标准大棚,并在荆州区李埠镇、公安县东港镇流转50亩土地,带动多家农业合作社开展应季果蔬种植。
“过去农产品经营方式主要是以产定销,种什么卖什么,也不管市场需求程度怎么样,大数据消费扶贫,主要是以销促产,市场需要什么决定生产什么。”荆州市扶贫办开发指导科科长邹俐介绍,消费扶贫让贫困地区农产品与城市消费者形成密切的产销对接,也为贫困地区产业发展提供精准方向,避免“一窝蜂”造成产品滞销。
要应急更要谋远
受疫情影响,今冬荆州多地柑橘滞销。11月,荆州市启动消费扶贫应急响应机制,扶贫办、商务局等9家单位联合发起消费扶贫“‘橘’手之劳”公益行动,社会各界积极响应。
荆州市直部门、各县市区以及市民共认购滞销柑橘856.7吨,同时通过直播带货,各电商平台、商超、水果采购商等积极与北京、重庆、武汉等地荆州商会、供销商建立外销渠道,累计外销柑橘680余吨,滞销柑橘已销售一空。
消费扶贫主要针对农副产品,受季节、环境等影响存在一定滞销风险。荆州市商务部门牵头制定应急销售机制,以市县消费扶贫电商平台为主体,开设绿色通道,多措并举解决滞销难题。
应急还要谋远。荆州市扶贫办主任郑海云说,消费扶贫实质是把贫困地区优质资源变现,其关键是要提供优质商品和服务,才能留住“回头客”。
荆州市一方面加快农产品标准化体系建设,提升农产品规模化供给水平,鼓励龙头企业、农产品批发市场等市场主体在贫困地区建生产基地,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增强农产品持续供给能力。同时打造区域性特色农产品品牌,扩大如“小胡鸭”“东南醇”等本土品牌影响力,培育“公安葡萄”“洪湖螃蟹”等区域公用品牌,用优质土特产增加消费者“回头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