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荆楚乡村振兴网 > 资讯> 正文

补强乡村振兴产业链条——荆门项目拉练观摩活动见闻

发布时间:2021-05-13    来源:    字体大小:A-   A+

    

钟祥农青园艺的工人正在移栽蝴蝶兰种苗。(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甘勇 摄)

沙洋樱花部落生态观光园内,游客正在写生。 (通讯员 王小艳 摄)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甘勇 通讯员 李慧敏

阅读提要

春末夏初的田野,孕育着收获,充满了希望。4月28日至29日,荆门市举行2021年一季度项目拉练观摩活动,聚焦农业、文化和旅游项目,一路走、一路比、一路学。行走在田间地头,深入到村组农户,梳理农产品深加工、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产业链条,让人感受到乡村振兴的强劲脉动。

环境整治,不断刷新乡村颜值

一条小河穿村而过,河水叮咚,河边清凉,树下人们在休闲聊天。“住在这样的农村,比住在城里更幸福。”走进京山市新市街道白谷洞村,很多人不由得这样感慨。

白谷洞村位于京山市城区北郊,原本是一个普通的小村落。“近年来,村里以美丽乡村建设为载体,引入6家市场主体,分三期推进‘白谷烟树’乡村景区建设。”京山市副市长胡志强介绍,全村开展了村庄人居环境整治,整治精品示范湾组5个,建成了一批小花园、小果园、口袋公园,实现了通水、通气、通城市污水管网、通旅游环线,建设了污水处理净化池,村民生活污水经过处理后达标排放。

“家家户户建设‘小美’,无数个‘小美’叠加,就能不断刷新美丽乡村的颜值。”胡志强说,如今的白谷洞村,年接待游客20万人次,融合发展生态蔬菜种植、特色果蔬采摘、非遗文化体验和乡村旅游休闲等业态,“美丽乡村建设,为美丽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

建设美丽乡村,整治人居环境,以前随处可见的城乡垃圾和农作物秸秆去了哪里?位于沙洋县的光大生物质及垃圾发电一体化项目给出了答案。

发电站的料仓边,垃圾运输车正在倾倒城乡各地运来的生活垃圾。巨大的抓斗,抓起垃圾送进焚烧炉。发电站的中控室里,清晰地显示着发电量等主要指标。

“这个发电项目既烧垃圾又烧秸秆,既是沙洋县276个村(社区)垃圾收集转运体系的终端处理环节,也为全县180万亩秸秆找到了出路,为农民增收增加了渠道。”沙洋县高阳镇党委书记丁呈呈说,该项目总投资6.2亿元,一年发电3.6亿千瓦时,年总产值3.2亿元。

产业培育,补链强链重塑优势

乡村振兴,关键是产业振兴。肩负“中国农谷”的美誉,荆门正在延伸补齐加强产业链条,重塑农业产业新优势。

钟祥市大柴湖,全国最大的移民集中安置区。近年来,通过发展花卉苗木产业,大柴湖建成了华中地区最大的花卉种苗组培基地,蝴蝶兰、白掌、红掌、凤梨等花卉在国内市场具有定价权。

走进大柴湖花卉种苗繁育基地,才发现这里不像传统的农业生产基地,而更像是工业生产车间。工人门穿着防护服,用消过毒的小刀细心地切割植物根系,再用镊子轻轻地放进培养盒。组培厂房里,叠放7层的架子上,放满了正在茁壮生长的种苗。“每平方米的架子,产值约1万元。”农青园艺公司董事长李志慧说。

大柴湖花卉种苗繁育基地由农青园艺和紫凝盛景共同投资建设,分为组培、培育两个基地。其中种苗组培基地投资4000万元,与华中农大等科研院校开展技术和人才交流,运用生物基因克隆技术,解决了蝴蝶兰、凤梨、红掌等高端花卉种源供应问题。

更具竞争力的是,经过7年发展,大柴湖花卉产业形成了“生物组培—种苗培育一成品生产”花卉生产全产业链,并带动花盆、包装、运输、农资等上下游产业协同发展,建成了萃宇塑业、旭彤包装、春藤物流等配套企业,形成了完整的产业生态体系。

全产业链让大柴湖尝到了花卉产业的甜头。“大柴湖花卉种苗繁育基地不仅带动周边市县区发展花卉产业,还辐射北京、上海、浙江、广东等20多个省份,组培基地每年提供优质瓶苗2000多万株。”李志慧说,培育基地每年外销蝴蝶兰种苗260多万株,主打品种彩叶芋系列种苗全部出口海外,以订单模式远销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等东南亚国家,年销售量140多万株,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同样是延伸补强产业链条,位于大柴湖的绿邦生态农业,把一颗娃娃菜做成了全省第一。

绿邦生态农业主要从事有机娃娃菜、有机玉米种植,肉牛、白鹅、蚯蚓养殖以及有机肥生产。“绿邦在全国首创了娃娃菜闭合生态循环农业模式。”绿邦公司总经理李鹏介绍,娃娃菜废弃菜叶用来喂鹅,鹅粪进入沼气池进行发酵,沼气用于食堂做饭烧水,沼液沼渣作为底肥还田种植玉米,玉米秸秆作为青储饲料喂牛,牛粪用来养殖蚯蚓,蚯蚓粪则用来种植有机娃娃菜,形成了闭环生态循环产业链。“种植养殖产生的废弃物零排放,实现了资源化、节约化利用。”

如今,实现产业链内循环的绿邦生态农业,夺得了三个“全省第一”。育苗规模全省第一,育苗总量1.5亿株。有机娃娃菜单体种植面积全省第一,种植总面积600亩,成为广州、上海、杭州等地一级蔬菜批发市场最大的、同时拥有有机和绿色认证的娃娃菜供应商。蔬菜加工、保鲜、储存产能全省第一,冷库容量2.8万立方米,年累计可加工、预冷、保鲜、流通蔬菜10万吨。

文化铸魂,赋能乡村振兴发展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文化,就是乡村的魂。

位于“中国农谷”核心区的屈家岭,是长江流域水稻耕作的发源地。如何让屈家岭文化“活”起来、让乡村热起来、让市民走进来?屈家岭交出了一份“有效保护、科学展示、传承文化、服务社会”的答卷。

带有古老纺轮图案的曲奇饼干,古朴优雅的黑陶餐具,造型可爱的古装卡通人物……在屈家岭遗址博物馆,古老文化与现代艺术实现了巧妙的结合,一件件创意十足的文创产品,既展现了千年农耕文明,更蕴含着巨大的商业开发潜力。

“屈家岭的文物会‘说话’。”屈家岭管理区宣传统战部部长王豫鄂说,屈家岭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项目占地面积402公顷、总投资约6亿元,全面保存延续了遗址的历史信息及重要价值,将聚落遗址点、河流水系、稻作景观、居民村落、展示馆舍等进行科学有序的联接展示,展现“远古农耕、昔日农垦、今日农谷”的历史变迁,塑造“中国农耕文化发祥地”的品牌形象。

挖掘传统文化资源,引入现代文化要素,荆门创造出一个个热门农文旅项目。

钟祥莫愁女的故事,带火了莫愁村旅游。如今,总投资7亿元的莫愁渡项目正在抓紧建设,部分项目已经建成投入运营,吸引众多游客前来旅游“打卡”。

总投资2.8亿元的沙洋县樱花部落生态观光园,因遍植樱花,成为早春旅游踏青首选的“网红”景点。开园以来,每年接待游客3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6500多万元。

东宝区圣境山利用风向稳定、风速均匀、热气流强劲的优势,发展农旅融合项目,着力打造滑翔基地,满足户外拓展、营地教育、团建研学、度假康养等需求,力争建成复合型旅游景区。

文化能聚民心,文化能引富路。在乡村振兴的征途上,文化建设正在凝聚精神动力,提供产业发展动能和发展环境保障。

上一篇:产量连续九年全国第一后谋求转型——监利打造龙虾餐饮品牌
下一篇:五年带动千人稳定就业 湖北开展“农机创业路”残疾人帮扶活动

Copyright ? 2001-2022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