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新报全媒记者 彭翠楠 通讯员 孔帆升 徐世聪
“罗爷爷,我来看您啦,请您尝尝我们的新包坨。”6月13日,人称“包坨姐”的通山县九宫乡人特色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万勇来到大路乡福利院,为老人们送上端午问候。
在老人们面前的餐盒里,农村新报全媒记者看到,一个小碗里盛放着3个通山包坨,咬开后的包坨里,新鲜油亮的汤汁流出,白嫩的鸡肉丁、笋丁、翠绿的雪菜发出阵阵香味。
“好吃是好吃,就是小多了。”“老人家别误会,我可不是舍不得。”万勇笑着解释,传统通山包坨每个65克,一个就装一碗。现在一碗装3个,总量并没有变。“这个变小,还花了我们蛮大的功夫呢。”
包坨是通山县的传统特色食品,和北方水饺一样,每到过年时全家人必吃,寓意团圆的意思。
2016年,万勇和丈夫双双退休,带着公公“你们要为家乡做点事情”的遗愿回乡创业。回到老家的时候,正赶上收红薯的时节,联想到吃了多少年的红薯粉皮包馅的地道特色小吃通山包坨,万勇脑中灵光一闪:把通山包坨做成特色产品卖出去,岂不是可以带富这些种薯的乡亲?
一开始,他们只做传统的大个通山包坨,就近走商超销售,市场十分有限。当他们想把这款产品卖进餐饮酒店的时候,也遇到了障碍。“传统包坨个大,解冻后炒熟,需要半个多小时,客人等不得,酒店不愿长期进货。”还有年轻人希望能点一个拼盘尝到多种口味,也有游客说喜欢素馅的……
是固守传统还是顺应新消费群体的需求?万勇选择了后者。很快,她开发出38克、28克、18克等小个头的通山包坨,包含紫苏牛肉馅、爆汁鸡肉馅和雪菜笋丁馅等十几种口味。她还申请了8项生产技术专利,其中一项便是可以随意切割大小不同包坨的技术,大大提高了功效,将包坨的破损率控制在2%以内。
产品改良后,包坨线上线下的销量都在逐年扩大。公司通过抖音、淘宝直播等视频平台推送“团雪弄玉”“喜气团红”等全新包装和制作工艺的包坨产品,热销电商平台;用鱼头和小包坨摆盘做成的“庆余大团圆”菜品,已成为通山、咸宁乃至整个鄂南地区高档酒店的招牌菜。去年,九宫乡人公司成为全省100家“荆楚优品”目录企业之一,销售额达到近千万元。
现在,万勇又引种高糖分、高淀粉红薯品种各300亩,与科研院所合作,从红薯中提炼雌激素、开发红薯叶泡菜等。“只要顺应了市场需求,包坨个头虽然变小了,但产业却可越做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