郧西易地搬迁安置点
□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 关前裕 通讯员 杨洪霞 付书杰
这几天,家住郧西县关防乡沙沟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的郑立菊,她做的白面馍一出笼就被前来游玩的旅客抢购一空。
她说,现在一天卖花馍能赚300多元钱,一家3口年收入达到16万元,生活很有奔头。
易地搬迁让她一家脱贫致富
4年前,郑立菊一家三口还住在交通闭塞的大山顶上,2间土坯房,6亩挂坡地,生活艰难。
郑立菊如今的幸福生活,得益于国家在郧西县实施的易地扶贫搬迁政策。
关防乡沙沟村党支部书记卢丛信介绍,沙沟村是郧西县重点贫困村,全村623户2103人,分布在沟岔和山顶上。以前,村里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是种植小麦、水稻、玉米等农作物和外出打工。
历史上,这个村曾是茶马古道湖北境内的起点。2018年初,郧西县委、县政府做出“农耕文旅·田园沙沟”的部署,沙沟村因地制宜构建“生态河堤景观带、仙河水体景观带、绿色农业景观带、特色民居景观带”,推动沙沟人居环境全面改善,成为宜居、宜游、宜业的美丽村落。
村民栽植了核桃、花椒、莲藕、铁扫帚、生态水稻等生态农作物,养殖了土鸡、马头羊、秦巴黄牛、黑毛猪等畜禽,发展了生态农业观光园、林下经济作物观光园……2018年全村整村甩掉了“贫困村”的帽子。
经过精心打造,全村开起了18家民宿、5个合作社、11家小作坊,变成了一个集生态农业观光、休闲度假于一体的现代农业观光区。
发展全域旅游,带动村民就业
郧西县搬迁人口达70000多人。如何把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依托新农村建设,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带动搬迁户在家门口致富。郧西县依托国家建设新农村和易地扶贫搬迁的好政策,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先后围绕汉江、天河、金钱河,打造了“天河水乡·百里画廊”,“天子渡口·古塞上津”和五龙河等多个各具特色的旅游休闲度假区。
为了让搬迁群众稳得住、能致富,郧西县统筹国家新农村建设和易地扶贫搬迁资金,把搬迁安置点建设和发展乡村旅游紧密结合起来。着力打造“农耕文旅、田园沙沟”乡村振兴示范区,因地制宜建设“生态河堤景观带、仙河水体景观带、绿色农业景观带、特色民居景观带”,探索出了景区带村、能人带户、公司+农户、合作社+农户等旅游扶贫模式。
郧西县文化和旅游局局长姚超介绍,通过发展全域旅游,安排了一批搬迁户到景区打工,还安排了一批人到公益岗位做事,帮助有条件的搬迁户发展农家乐。今年以来,郧西县通过发展全域旅游共帮助60%的搬迁户找到了新的赚钱门路,实现了增收。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6月20日,记者在郧西县上津镇鱼钩扶贫车间看到,当地留守妇女在熟练地做鱼钩。小小鱼钩五颜六色,在深山里加工包装后,将被销往日本、韩国、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
上津镇津城村村民陈欣在家主要照顾孩子,孩子上学了就来扶贫车间做鱼钩,每天能挣60多元。
针对外出务工人员多、农村留守妇女多、有意愿返乡创业人员多的特点,郧西积极搭建返乡创业人员创业平台,通过优惠扶持等方式,鼓励社会能人利用乡镇、村组闲置集体土地建设厂房,建设扶贫车间。 采取“企业+扶贫车间+贫困户”的模式,吸纳全县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在家门口有事做、有钱赚,实现“务农、顾家、挣钱”三不误。
十三五期间,郧西打赢脱贫攻坚战,全县84个重点贫困村全部出列,50136户144775人全部脱贫,完成全省最重的易地扶贫搬迁任务,连续3年荣获“全省易地扶贫搬迁先进县”称号,被国家发改委授予全国“十三五”搬迁工作成效明显县称号。
郧西县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县将按照“四个不摘”要求,推动扶贫政策向常规性、普惠性和长效化转变,构建支持引导社会各方面人才参与乡村振兴的政策体系,鼓励和引导更多市场主体、社会资本、集体经济、合作社参与,促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