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荆楚乡村振兴网 > 资讯> 正文

武汉大学团队携手鄂州稻田产业主体 试验田就是产业路

发布时间:2022-08-18    来源:湖北日报    字体大小:A-   A+

8月3日,位于鄂州市杜山镇东港村的杂交水稻国家重点实验室武汉大学鄂州试验基地,水稻长势喜人。(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薛婷 通讯员 曹彦 摄)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戴劲松 通讯员 曹彦 饶黎

盛夏8月,鄂城区东港村有一方稻田不一般——凑近看,每簇水稻的颜色各不相同。从空中俯瞰,巨幅字画呈现眼前:绿色水稻打底,紫色水稻勾勒出武昌鱼以及“喜迎二十大 保障粮安全”字体轮廓,黄色水稻填充其中,白色水稻“画”出浪花与米饭。

这里是武汉大学杂交水稻国家重点实验室鄂州基地。基地以这幅象征鱼米丰饶的艺术稻田画,向党的二十大献礼。

“鱼米丰饶”还有一层寓意——上月底,鄂州市稻田生态种养产业协会在基地揭牌成立,协会将带领农户们借力科技兴产业、闯市场、奔富路。

“追着太阳跑”

——“南繁北育”新品频出

2013年5月,武汉大学杂交水稻国家重点实验室鄂州基地建成。以朱英国院士为首的几代专家学者接力研发的红莲型杂交稻,在国内外大面积推广,为保障国家乃至世界粮食安全作出重要贡献。

鄂州基地负责人、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章志宏介绍,近5年来,团队已获国家专利授权30余项、植物新品种权25个、审定水稻新品种10多个。

“水稻喜光热,我们也成了追光者。”多年来,团队“南繁北育”,每年11月赴海南岛,5月回到鄂州,章志宏说,这样一年过两个夏天,多种一季水稻,大大加快了水稻育种科研速度。

“红莲型”具有高产优质、耐高温、氮高效和适应性广的特点,在我国及东南亚地区累计种植面积超4亿亩,占我国出口东南亚国家杂交稻种子的70%。其中,朱英国院士团队培育的超级稻“珞优8号”2018年被越南农业部授予粮食安全金奖。

“从吃饱到吃好”

——“清水养稻”有望突破

粮食安全,根本在耕地,出路在科技。

为探索我国未来水稻生产可持续发展的新途径,武大团队在稻谷高产、资源高效(双高)水稻育种新种质创制和新品种培育上已取得原创性进展。

“利用‘双高’水稻新种质,武大团队正在探索不同于当前大面积水稻种植的‘清水养稻’模式。既环保、又高产,这是两年田间试验数据得出的结论。”鄂州特色种业技术研究院稻田产业部主任邵军华说。

“粮食安全一方面要保证粮食供应,另一方面要用科技手段不断减少化肥、农药的施用。”章志宏说,“清水养稻”模式成功后,有望使水稻单产再提高10%以上,水稻光能利用率提高20%,化肥等资源节省20%以上,为我国未来水稻产业实现高产、低耗和环境友好提供核心技术支撑。

“以前自己种田,一亩顶多收1200斤,遇到虫害就不好说了。这试验田里的品种能收1600斤,还抗病,化肥施得少,农药打得少。”东港村村民苏春香在基地打工,选种、插秧、除草,全程见证稻穗成长,赞不绝口。

“打造立体稻田经济”

——产业协会携手致富

“从今年起,武汉大学水稻研究团队将携手首批50家产业主体形成联合体,打造品牌,探路市场,最终带领稻农们走上致富新‘稻’路。”驻扎鄂州数载,试验田可以直接面向农户和市场,章志宏倍感欣慰。

“不光要研发农民喜爱的优质高效水稻新品种,还要做水稻经营模式的引路人,让本地农民在我们的基地亲眼看到实实在在的效益。”继去年底基地主导成立鄂州特色种业技术研究院后,今年7月又与鄂州市稻田产业合作社、种植大户和稻米加工企业等经营主体,以及稻田产业相关的种业公司、产业技术专家合作,成立鄂州市稻田生态种养产业协会,章志宏当选会长。

“一水两用、一田多收。”邵军华介绍,在“清水养稻”基础上,基地继续探路稻田套养鱼、虾、蟹、鳝、蛙等模式,既能保证水稻产量,又可开拓致富途径,形成稻田产业竞争力。

眼下,基地正加快周边近500亩土地流转,并筹建鄂州现代稻田产业示范园。示范园不仅用于科研种植,还将建成为稻田产业的科普基地,以“稻”为媒展示“农业+旅游+文化”的融合发展路径。

记者感言:稻田产业协会成立,有利于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和产业发展的带动作用,在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中具有重要意义。数年来,武汉大学水稻研究团队坚持“把论文写在田野大地上”,把高校的科研成果留在农家,旨在试验田里蹚出一条稻田产业的致富路,正是服务农业,带领农民致富的“第一生产力”。

上一篇:宜昌山区五县首次项目大练兵
下一篇:香莲入官田 莲叶何田田

Copyright ? 2001-2022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