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祥能在自家虾塘拍到的青头潜鸭。 (受访者 朱祥能 供图)
朱祥能背上相机到虾塘边观察巡护。(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成熔兴 摄)
青头潜鸭出现在蔡甸沉湖国际重要湿地。(通讯员 魏斌 摄)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成熔兴 马文俊 杨然
2022年11月5日上午,武汉豹澥湖。
38岁的当地村民朱祥能端着一台二手相机,半蹲在自家小龙虾养殖水塘边,屏气凝神,调整焦距,按下快门。
“成了!”他迅速回看相机屏幕,上面清晰记录了枯荷挺立、水草繁茂的水面上,两大两小4只野鸭正悠然游弋。
它们头大嘴宽,青头白眼,身着板栗色花纹,正是大名鼎鼎的青头潜鸭!
“就是它们!天晴了,它们出来晒太阳,终于被我拍到了!”朱祥能激动地说。镜头前的青头潜鸭,正怡然自得地取食、水浴、理羽、追逐。
北京时间11月5日17时,《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在湖北武汉和瑞士日内瓦同步开幕。
作为全球极度濒危物种,青头潜鸭情定武汉的故事,成为本次大会主题“珍爱湿地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注脚。
养虾偶遇 “鸟中大熊猫”落户豹澥湖
青头潜鸭是我国一级保护动物,全球极度濒危物种,2008年时全球数量仅1000余只。因为对栖息环境要求很高,它们被称为衡量区域环境质量好坏的“指标生物”。
2014年起,人们连续观察到青头潜鸭在武汉栖息、定居和繁衍。2015年,世界水禽与湿地基金会物种保护项目负责人理查德·赫伦专程来武汉调查后确认:“青头潜鸭已在此安家,武汉是它们在地球最南端的繁殖地。”
随后,在政府部门、公益组织、环保志愿者及热心农民的合力保护下,青头潜鸭在武汉的活动范围逐年扩大,数量逐年增多。
但在今年4月之前,朱祥能对这些还一无所知。
他早年外出务工,2010年回乡后承包了200亩水塘。一开始养鱼,因洪水冲毁鱼塘,导致颗粒无收。随着小龙虾在武汉市场上热卖,行情一路看涨,2016年,朱祥能决定改养小龙虾。养虾的水塘里,自然生长着荷叶、芦苇和野生菱白等水生植物。从那时起,他就注意到虾塘周边出现了一些与众不同的野鸭,但当时并不认识是什么鸟。
今年4月中下旬,朱祥能偶遇来豹澥湖观鸟的武汉观鸟协会会员,才得知这群野鸭居然是“鸟中大熊猫”,而自己的虾塘很有可能是青头潜鸭在武汉的第三处繁殖地。
悉心呵护 “鸟儿吃点食,影响不了养虾”
朱祥能说,自己从小在豹澥湖边长大,对鸟类的认识不多,小时候还曾顽皮地拿着弹弓到处打鸟。如今生活条件好了,他经常看电视上的自然纪录片,“对鸟类和动物的认识更深了,知道它们是人类的朋友。”
因此,当观鸟协会请朱祥能帮助留意寻找青头潜鸭的繁殖巢时,他当场同意。很快,他就在自家虾塘的草丛里发现了一处完整的鸟巢,里面整整齐齐摆着13枚鸟蛋。
“发现鸟巢了,快来!”朱祥能激动地拨通电话。
武汉观鸟协会会长颜军接到消息,第一时间赶来。经反复搜索,他们还发现多处青头潜鸭繁殖巢。
见朱祥能对鸟有兴趣,颜军试探性提出想法:“能否在虾塘里安装监控摄像头和红外相机,全程记录青头潜鸭的生长过程?”
“说实话,当时我很担心被朱祥能拒绝。因为鸟来了会与鱼、虾争食,会直接影响农民的收益。”颜军事后告诉记者。
但朱祥能一口就答应下来了。“鸟儿吃点食,能吃掉多少?影响不了养虾!”不仅如此,他还主动驾船下水安装红外相机。
今年4月到9月,武汉观鸟协会在朱祥能帮助下,共发现和记录了10个鸟巢从筑巢、产卵、孵化到雏鸟破壳、成长的珍贵画面。
那段时间,朱祥能每周最激动的事,就是整理红外相机里记录的视频,查看青头潜鸭一周的生存状态:
5月21日,鸭妈妈带着10只小鸭在荷叶间戏水,坐在荷叶上乘凉;
6月2日,一个繁殖巢里,约10枚蛋只剩下3枚,一只老鼠趁夜色潜入其中偷蛋,但没成功;
6月4日,同一个巢里最后只剩下2枚蛋,其中一枚正在被一只黄鼠狼啃食……
“今年繁殖期,青头潜鸭在我家的虾塘里共筑了10个鸟巢,产下99枚蛋,其中2个鸟巢被黄鼠狼破坏,最终孵化了73只雏鸭。”从那时起,朱祥能就像保姆一样,每天早晚两次到虾塘边走走转转,检查环境,防止有人来盗猎或者惊扰青头潜鸭。
喜人变化 武汉“国宝鸭”逐年增加
半年来的观鸟、护鸟经历,悄然改变着朱祥能的生活。
“麻将打少了,应酬也少了,每天都观鸟看鸭,身体、心态都更好了。”如今,朱祥能已成为武汉观鸟协会一名正式会员,每天穿上“青头潜鸭巡护队”的志愿者马甲,巡湖护鸟。
武汉观鸟协会还送给他望远镜和相机,教他如何拍照、如何识鸟。“我拍的照片,有些在朋友圈里被亲戚朋友点赞,有些则经过协会推荐被更多网友看到,让我觉得很有成就感。”朱祥能说,如今他已经能认出50多种鸟类,记忆里小时候身边那些不知名的野鸟如今都一一对上了号,“一想到这些鸟有的去过西伯利亚,有的去过印度,现在又飞到我身边来,就感觉自己与世界的联系更紧密了。”
长期观察显示,青头潜鸭繁殖地都集中在武汉远郊湿地粗放养殖的小龙虾塘里,而不是在更安全的湿地保护区里。颜军判断,可能是因为这类虾塘的水深、植被、水质及人工作业方式更加适合青头潜鸭的生存,因此受到“青睐”。
得知这一消息,朱祥能准备明年继续粗放喂养小龙虾,尽可能为青头潜鸭创造良好的生存环境。养虾这几年,行情好的时候,朱祥能年收入三四十万元。“精细养殖产量可以翻上几倍,收入更高,但为了这些‘国宝鸭’,经济上受点损失,我觉得值!”他说。
武汉市园林和林业局局长蔡松介绍,从2014年起,武汉市针对青头潜鸭已形成“政府主导、科研支撑、机构引领、公众参与”的保护模式,青头潜鸭在汉分布呈多点开花态势,种群数量逐年稳步增加。今年3月出炉的鸟类调查统计数据显示,武汉市青头潜鸭种群数量已达401只,分布在全市11处湿地,共有3处繁殖地。“可见这一珍稀物种对武汉湿地家园的高度认可,也侧面印证了近年武汉湿地保护和生态环境治理成效。”蔡松说。
记者手记
珍惜大自然的好朋友
珍爱湿地,保护鸟类,农民是重要一环。
因为他们身处人类“拥抱”湿地的第一线。湿地生态修复,会让水质提升、鸟兽聚集,生物多样性得以恢复。但动物多了,要吃塘里的鱼虾、田里的粮食,人鸟相争影响农民的直接收益,反感、犹豫甚至抗拒,都是人之常情。
为此,武汉市在中国副省级城市中率先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机制,仅沉湖一地,每年补偿给农民的资金就达600余万元。
这种“鸟儿吃食、政府买单”的方式,解决了湿地保护与农民生计之间的矛盾。但按照马斯洛需求层次理念,这满足的是生理和安全的需求,农民参与湿地保护的自我价值感体现在哪里?
这就是朱祥能的可贵之处:他积极参与青头潜鸭保护,并非出于利益考量或补偿目的,而是真心喜欢与热爱。而且,在保护过程中,他也真切感受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妙,收获了社会回馈给他的尊重与肯定,丰富了自己的人生体验和价值追求,实现了更高层次需求——尊重和自我实现。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相辅相成,相信随着中国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农业兴旺、农村发展、农民增收,会有更多朱祥能可以由衷感受到绿水青山的乐趣与价值,珍惜大自然的好朋友,真情实意地投身到生态环境保护的宏伟事业中,共同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
武汉青头潜鸭保护大事记
2014年
武汉市黄陂区鸟类爱好者卢群首次在府河湿地祁家湾观察到青头潜鸭的繁殖行为,并记录了大量影像资料。
2015年
世界水禽与湿地基金会物种保护项目负责人理查德·赫伦专程来汉考察后认定:“青头潜鸭已在此安家,武汉是它们在地球最南端的繁殖地。”
2017年
武汉观鸟协会在汉发现总量为263只的青头潜鸭大型种群,充分证明武汉成为青头潜鸭在全球范围内重要的栖息地、繁殖地。
2018年
湖北省长江生态保护基金会、卓尔公益基金会、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共同发起“守护青头潜鸭的家园”项目,至今带动超30万人次参与项目筹款,金额超600万元。
2019年
相关公益环保组织在府河湿地、梁子湖湿地等重要青头潜鸭栖息地组建了4支湿地巡护队,至今累计巡护里程近3万公里。
2019年
武汉市园林和林业局主导开展“青头潜鸭繁殖生境研究与救护”项目,研究初步结果今年出炉,正计划在黄陂区祁家湾营造一处青头潜鸭生境恢复示范区。
2019年
2022年
武汉东湖高新区牛山湖、豹澥湖分别发现青头潜鸭繁殖行为的证据,青头潜鸭在汉繁殖地增至3处。
2022年5月
由武汉大学参与的“青头潜鸭易地保护研究”结出硕果:我国首个青头潜鸭人工种群在北京动物园宣布建立,下一步将重点开展青头潜鸭饲养繁殖技术研究,进一步扩大青头潜鸭人工种群数量,研究其野化放归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