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荆楚乡村振兴网 > 资讯> 正文

利川市委书记刘智勇:拧紧四个工作链条 持续巩固脱贫成果

发布时间:2023-01-11    来源:《中国乡村振兴》2023年第01期    字体大小:A-   A+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切实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各项工作,让脱贫基础更加稳固、成效更可持续。”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利川市位于武陵山区,曾是湖北省贫困人口和贫困村最多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市),累计实现21.9万贫困人口脱贫、141个贫困村出列,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凝心聚力奋进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赶考之路上,利川市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牢记“让脱贫群众生活更上一层楼”的殷切嘱托,聚焦“守底线、抓发展、促振兴”目标任务,全力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乡村振兴取得新进展新成效。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委常委、利川市委书记刘智勇(右二)到建南镇中驰村调研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工作。

完善产业链 群众增收门路更广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乡村振兴,关键是产业要振兴。只有产业兴旺了,才能让农业经营有效益,成为有奔头的产业。利川市坚持以产业链为抓手推进农业产业化,着力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加速由“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转变。

聚焦主导产业培育。利川市围绕“土、硒、茶、凉、绿”特色优势,大力发展粮油、茶叶、畜禽、蔬菜、中药材五大重点农业产业链,“一链一策”分类研究制定五个产业链提升实施方案,落实产业链链长制,完善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培育壮大“一县一品”“一业一品”块状产业集群,构建“链长+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紧密型发展模式,让农民深度融入产业链价值链,享受产业增值带来的更高收益。目前,五大重点产业联农带农达60.1万人次。

聚焦绿色高效升级。利川市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走规模化、绿色化、品牌化发展之路,变资源优势为发展优势。推动规模化发展,建成东西南北四个产业融合示范带,打造团堡镇黄泥坡村蔬菜智慧农业产业园,特色产业总面积稳定在164万亩以上。推动绿色发展,全市有218个绿色食品认证产品、50个有机食品认证产品,其中杨家坡生态茶园是全国首个获得“德米特”认证(国际有机农业的最高认证标准体系)的有机茶园。推动品牌化发展,大力推进“品牌强农”战略,培育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7件、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4件、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2件,获评“2021年度茶业百强县”。

聚焦三产融合创新。利川市坚持以农业为基础,做好“接二连三”文章,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农业”新产业新业态。大力发展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推动由卖原字号向制成品转变,提高综合利用效率,累计培育硒食品精深加工企业69家,州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25家,产值突破25亿元。充分发挥当地凉爽气候资源优势,鼓励有条件的农民发展民宿旅游、乡村旅游、休闲农业,民宿和乡村旅游带动脱贫户1.3万户4万余人增收致富。

落实政策链 防止返贫底线更牢

胜非其难也,持之者其难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脱贫县要扶上马送一程,设立过渡期,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持胜之道”重在一个“持”字。利川市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健全完善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工作机制,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牢牢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

义务教育不少一人。利川市始终把巩固拓展教育脱贫攻坚成果放在重要位置,全面落实“双线控辍保学”责任制,建立义务教育控辍保学动态监测平台,推行村“尖刀班”、义务教育学校“双线摸底”、合力劝返等举措,做到适龄儿童不失学辍学,义务教育阶段入学率、巩固率均达100%。健全教育资助体系,2022年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9.16万人次,资助金额6838万元,实现精准资助全覆盖。

因病返贫不出一例。利川市统筹发挥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重保障制度综合梯次减负功能,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分类资助参保政策,全面取消参保户籍限制,2022年落实居民参保财政补助和低收入人口参保资助26.92万人次,资助金额5983万元,实现重点人群参保、资助全覆盖。落实大病救助政策,对30种重大疾病患者,按照“两定一加强”原则进行救治,累计救治6831人次。强化医疗救助,医疗救助60527人次,救助金额7201.7万元,实现符合救助对象全部得到救助。

危房改造不漏一房。利川市围绕“居有所安”目标,建立“农户日常自查、村级定期排查、乡镇定期巡查、市级随机抽查、应急预警排查、部门数据共享”的常态化动态监测机制,对监测发现的农村低收入群体等重点对象危房坚持发现一户改造一户,拧紧住房“安全阀”,保障群众生命财产安全,2022年发现并完成农村低收入群体危房改造113户。

饮水安全不落一户。利川市牢记“饮水安全作为人民生活的一条底线”要求,全力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和农村供水保障,建立“一个管水护水用水组织、一套管理制度、一户一块水表收取水费”的“三个一”管护机制,实行“水务公司集中管+农民用水者协会自我管”相结合,3248处饮水工程实现专人专业化管理全覆盖。强化抗旱保障供水,启动供水应急预案,守住饮水安全底线。

搭好帮扶链 全面小康成色更足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利川市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着力在产业、就业、易地搬迁后扶等方面加大帮扶力度,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产业帮扶固根本。利川市围绕“产业兴旺”抓突破,制定《农业农村产业帮扶实施方案》等文件,明确特色产业帮扶政策和联农带农要求,培育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66家、农民专业合作社3763家、家庭农场1647家。持续推动消费帮扶,208家市场主体入驻“扶贫832平台”,线上销售额达到2.45亿元,位居全国县(市)前列。

就业帮扶促增收。利川市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建立常态化就业务工信息动态监测机制,引导务工人员在州内、市内企业或乡村就业车间实现就近就地就业,全市农村劳动力实现务工就业达到22.45万人,其中脱贫人口务工就业71611人。延续公益性岗位安置保障政策,公益安置脱贫人口3240人。落实“就业帮扶车间”就业吸纳补贴、“以工代训”、创业担保贷款等扶持政策措施,全市26个“就业帮扶车间”带动吸纳脱贫人口就业486人。

搬迁后扶稳民心。利川市围绕“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开展实用技术培训,确保有意愿的搬迁群众参与产业发展全覆盖,推动近1.85万易地搬迁对象实现务工就业。在500人以上的安置点设立1个公益性岗位,提供69个公益性岗位参与集中安置点的后续管理。完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基础设施,在集中安置点配套建设猪圈、菜地、红白事用房、卫生室等,最大限度满足社区公共服务需求。

对口帮扶强支撑。利川市积极对接争取拓展中直、省直定点帮扶和省内对口协作帮扶。10家省直定点帮扶单位投入帮扶资金1627万元,协调争取帮扶资金1252万元,组织开展农村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训、劳务就业培训等各类培训共计1292人次;武汉经开区投入帮扶资金3200万元,实施项目11个;中国国新控股有限责任公司设立产业基金,安排帮扶资金820万元,为利川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支撑。

壮大人才链 全面振兴基础更实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是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大计。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利川市坚持党管人才,扎实做好人才引、育、用、留工作,着力建设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强大乡村人才队伍,为乡村振兴注入磅礴动力。

选优基层班子。利川市坚持精简、统一、有效的原则,合理确定村(社区)干部职数,全市304个村(社区)核定“两委”干部职数1757名,换届后的村(社区)“两委”班子学历、年龄实现“一升一降”。选强配强驻村工作队,对282个有驻村帮扶需求的村(社区)落实“一村一队”驻村全覆盖,选派驻村工作队员872人,与村“两委”班子共同组建乡村振兴“尖刀班”,有效凝聚乡村发展合力。

推进群众自治。利川市树立共同缔造理念,搭建群众为主体的“小院说事”基层治理新平台,建立“群众点单、支部派单、党员接单、党委督单、季度评单”“五单”工作机制,充分调动群众参与乡村振兴的积极性。选取14个村(社区)作为首批试点,实施共同缔造项目90余个,发动群众投工投劳2099天、捐资捐款313.8万元。

深挖“候鸟”富矿。利川市依托每年前来避暑的60万“候鸟”人群,实施“候鸟人才”工程,将1377名“候鸟”人才纳入“候鸟智库”,向60余名各领域尖端“候鸟”人才颁发聘书。发挥“候鸟”专业特长,共谋共建绿色产业体系,结对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专家,做大“利川红”茶叶品牌,目前利川市茶叶种植面积达22.8万亩,茶叶销售额突破30亿元。结对中科院猕猴桃领域退休专家,指导发展种植红心猕猴桃2000余亩,丰产期可帮助农民增收2000余万元。

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下一步,利川市全市干部群众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关于“三农”工作的决策部署,围绕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拧紧四个工作链条,以更有力的举措、汇聚更强大的力量,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作者刘智勇 系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委常委、利川市委书记)


下一篇:荆楚百场“村晚” 迎新春

Copyright ? 2001-2022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