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贫困地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握时间节点,努力补齐短板,科学谋划好“十三五”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确保贫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脱贫。
2014年以来,湖北省把精准扶贫与片区攻坚相融合,通过模式创新,全省共解决69.3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脱贫问题,贫困人口同比下降11.7%。
为进一步激励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参与扶贫开发,展现湖北贫困地区干部群众迎难而上奔小康的精神风貌。即日起,荆楚网记者深入丹江口、保康、英山、鹤峰等重点贫困县(市),发掘和推介扶贫攻坚一线的好经验、好做法,敬请关注。
大畈镇油茶基地
满山翠绿茂盛的油茶树
荆楚网消息(记者蒙雪 实习生左罗一承)24日,记者来到通山县大畈镇板桥村,一路上都看见村民们在忙碌地盖着自家的二层小楼房,镇书记金大德告诉记者:“这些村民都是从山上搬迁到山下来的,现在几乎家家户户有产业,土地流转有租金收,日子是越过越好了。”
站在大畈镇的万亩油茶基地上,放眼望去,一片片整齐的梯田,梯田上种植的油茶树翠绿茂盛。“以前这里可是座座荒山啊!没人开垦,没人种。”村民刘兴美告诉记者。如今,村里通过国家支持,巧用扶贫资金,将荒山变金山,满山的油茶给这个大山深处的贫困村带来勃勃生机。
近些年,通山县根据板桥村的实际情况,决定将国家产业扶持政策、板桥村山水资源开发与贫困户捆绑在一起,让政策共享、资源共享,以政策投入撬动市场投资,用市场的办法开发荒山资源、发展油茶产业,探索了“二次流转”促共同致富的有效路径。
“二次流转”是为了让帮扶资金受益于每一户贫困户,而不是仅仅受益于产业大户而“量身定制”出来的模式。“二次流转”的第一次流转是由村委会主导,从81户村民手中将3000亩林地经营权流转到村委会。第二次流转,是村委会将3000亩林地以人平1亩左右的标准,流转至全村每个村民,余下的300亩林地留存村集体,村民和村集体以林地资源和每亩2000元的政策项目资金入股公司,由村委会代表村民与公司签订股权协议。
据了解,村委会与企业签订了30年的林地入股联合经营合同,五年挂果后,亩产纯利润将在2000至3000元之间,农户收益不仅有土地租金、还有股金分红,公司从第6年到第15年按利润的20%、后15年按21%支付全村1769名村民分红。不仅如此,村民还可到油茶基地务工,每年还会有工资收入。“租金+分红+工资的收入模式,让村里的村民都十分满意。”县扶贫办主任何振华笑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