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新报全媒记者 彭翠楠 通讯员 卢志广 胡剑芳 李婷婷
“2008年任组长时,组里没有一分钱积累。去年底,我们组收入60多万元,人均收入提高到3万多元。”盛夏时节,走进咸安区汀泗桥镇黄荆塘村八组的雷家庄,组长熊荣华自豪地说。
昔日零元小组,今日共富村湾。蝶变的秘诀在于坚持党建引领下的决策共谋、发展共建、建设共管、效果共评、成果共享。
“刚一上任,就听到有人议论,说我们组不但最穷,还脏乱差!”熊荣华说,2013年,涂家娶媳妇时,迎亲车队滑下路坎,让大家脸上无光,决心要作出改变。
当时,熊荣华召集30名户主在一起商量,户均出资5300多元,贫困户减半但以劳代赈,终于将公路修好,还连接到村头的107国道。
脏乱差?那就从人居环境整治开始。“搞卫生不要钱嘛!全村就30户158人,我们先开小会,再开大会,议定门前三包。”2015年,八组被评为全省乡村人居环境治理示范点,省住建厅发给八组10万元奖金。
真金白银的奖励,让八组村民干劲十足。于是,大家坐在一起谋划产业。
60%的田地撂荒、山林闲置,6名党员召集户主开会,商量将全组山林、水田一亩算一股量化到户,公路和房前屋后闲田折算公益股,熊荣华牵头成立合作社统一经营。“楠竹林下围网养土鸡,毛收入40余万元;茶山租赁给市场主体,组里1年净赚4万元;水田种粮,统一品种、统一播期、统一田管,加工厂上门收购;小龙虾刚一投苗,就有贩子来预定。有了规模上了量,与商家、厂家就好谈合作。”
说起这些变化,老党员黄应希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村民最多可享受几重收益,土地流转给合作社,每亩一年固定400元租金,去年分红按户分了500元,按股每股再分500元,在合作社务工的10多个留守劳动力,一年加起来有10多万元工资,销售一只土鸡或100个鸡蛋,还可提成20元。”
32万元、50万元、60万元……八组经济合作社收入逐年增加。村民涂冬仁也返乡参与建设,他出资8万元购买一处旧平房,改造成农耕文化馆,现已展出近300件老物件,引来不少游客。
美了面子,富了里子。目前,黄荆塘村八组正在挑选部分村民房屋打造民宿,打算走农文旅结合的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