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荆楚乡村振兴网 > 资讯> 正文

研究银鲫四十载,中国科学院院士桂建芳——让老百姓吃上更美味的鱼

发布时间:2022-08-30    来源:湖北日报    字体大小:A-   A+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文俊 通讯员 孙慧 实习生 李俊霞

“全国每七条鱼就有一条产自湖北。持续优质、高产的背后,离不开优良品种的支撑。”

8月2日,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桂建芳接受湖北日报全媒记者采访时介绍,中国水产养殖产量约占全世界的2/3,为中国消费者提供了1/3以上的动物蛋白来源,湖北淡水产品产量连续26年居全国第一。

研究银鲫四十余年,桂建芳不断深入解析科研难题,硕果累累。2013年,他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他原创银鲫遗传育种技术路线,培育的异育银鲫“中科3号”“中科5号”等水产新品种产生了巨大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他首次鉴定出黄颡鱼性别特异的遗传标记,培育出水产新品种黄颡鱼“全雄1号”。他带领团队与高泽霞团队一起,利用基因组技术研制出第一代杂合体少刺鱼。

“这10年,从中央到地方的高度重视,让我国科技事业走出了一条创新发展之路。”桂建芳说,科技创新和科技进步是我国高质量发展的一个重要的特色,从科技强到产业强,推动了我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在异育银鲫“中科3号”新品种培育成功后,桂建芳将新品种免费赠送给湖北、广东和江苏等地的苗种繁殖场,还亲自进行苗种繁育技术指导。他每年都奔赴全国各地开展养殖技术培训,2008年以来开展养殖技术培训超过百场,培训渔民超过5000人次。他在全国大规模推广异育银鲫系列品种以及其他鲫鱼品种,加快了鲫鱼产业发展,全国鲫鱼产量已从1983年的4.8万吨增至2020年的274.9万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未来5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搞好这5年的发展对于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至关重要。要紧紧抓住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着力在补短板、强弱项、固底板、扬优势上下功夫,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举措。

“未来5年,作为科技工作者,我们要做好自己专业内的事情,特别是在科技创新方面,在自己从事的领域,做出一些国际领先的成果,带动产业更好地发展。”桂建芳说,未来要为种业创新、为种业的发展提供更多更好的技术支撑。例如正在研究的“无肌间刺鱼”,就是想通过生物技术的进步、通过基因编辑,尽量减少鱼刺,甚至没有刺,让老百姓吃上更美味的鱼。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桂建芳:我国一代代的科研人员响应党的号召,面向国家的需求,推动中国水产遗传育种与水产种业进步,目前育种技术已经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对满足人类的蛋白需求和食品安全有重要作用。近几年,科技工作者为助力脱贫致富、乡村振兴的战略需求,持续在水产养殖技术模式上寻求创新与变革。

我们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论述,发挥湖北科教资源优势,在原始创新上攻坚发力,在企业创新上激发动能,在产业创新上跨界融合。要树立“大食物观”,从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出发,掌握人民群众食物结构变化趋势,在确保粮食供给的同时,让百姓吃好、吃得安全。

上一篇:湖北省“十四五”全域国土综合整治目标——整治乡(镇)不少于100个、村不少于1000个
下一篇:抓真问题 出真对策 显真担当 百名社科专家深入一线调研县域发展

Copyright ? 2001-2022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