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杨富春 通讯员 张春玲 蔡靖
初冬,黄石经济开发区·铁山区章山街道下刘湾,一幢幢农家院落干净整洁,沥青道路宽敞平坦……一派安居乐业的和谐图景呈现在湖北日报全媒记者眼前。
下刘湾所属的龙山村,因发现石龙头旧石器时代遗址而闻名,从清康熙年间迁居此地的百姓开始,一直有“礼”润人心、崇“礼”向善的淳朴民风,现被评为“全国基层治理示范村”。
共同缔造活动中,下刘湾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组织体系,设立“一会两队三团”村民自治组织,让每位党员、群众都整合到相应组织中,探索出一条“礼治、德治、法治”相融合的路子。
让群众当计划决策的“规划师”
下刘湾“幸福生活共享站”:一个小院落、三层小楼,小院与村里口袋公园相连,是村湾夜话的活动场所。
这个共享站源于8月那场村湾夜话。“下刘湾有167户468人,能否建一个文化活动场所?”党员代表刘红军提议。“我家房子闲着,在湾子中心路出口,捐出来作活动室。”村民刘惠明说。
说干就干。刘惠明把家里清理干净,大家自发捐资改造小院,会议厅用于理事会、村民议事,评审室作为志愿团和红嫂评审团阵地,书画室是琴棋书画爱好者和孩子们的乐园。这里每天免费开放,被村民称为“幸福生活共享站”。
在下刘湾,通过湾组夜话、村民会议、平台议事等形式,引领群众“问题共找、办法共想、项目共谋”,清单化确定11项重点项目,让群众当决策的“规划师”。
下刘湾以党员带头建、乡贤主动建、企业援助建、群众共同建,发动群众出工出力、投资投劳、让地让利。一个月以来,下龙湾村民150人次参与房前屋后、公共场所卫生整治,无偿拆除旱厕17处、附属房6处,募捐项目建设资金4万多元。
让群众当日常运营的“管护员”
随着共同缔造的开展,下刘湾村的道路、公厕、停车场、口袋公园等基础设施有很大改善,如何长效管护?
龙山村建立“村级党总支—湾组党小组—党员中心户”的组织体系,湾组、部门、志愿者、村民“四管”齐下,设置包环境、包绿化、包设施、包秩序的制度,下刘湾20名党员每人管护一定区域的环境卫生、基础设施,引导村民做好房前屋后卫生保洁工作。
下刘湾新建4座公厕,村里实行联户共管机制保障公厕卫生,把湾子分为12组,每组轮流负责一个月,章山街道为下刘湾配备200个干湿分类垃圾桶,村里7名保洁员,每天清扫。
湾子美不美,群众说了算;建设好不好,群众来评判。下刘湾制定评选机制,设立积分兑换、流动红旗等,红嫂评审团评比最美庭院,按照“扫干净、码整齐、保常态”要求,对符合标准的院落发放流动红旗。设立美丽庭院、最美家庭等榜单,引导群众比作为、争先进,让群众当效果的“质检师”。
让群众当发展成果的“共享人”
路修好了,停车场建好了,物质需求不断满足,精神需求也要齐头并进。
正在建设的口袋公园自东向西分三大功能区:活力体验区有篮球场等运动健身场地;人文休闲广场用于社交活动;历史文化遗址利用石龙头、暖水井等遗址,打造传统文化教育场所。群众出工出力,还把自家的土地、菜园子的使用权无偿让出。
下刘湾有独居老人11位,虽有志愿者帮忙,但一日三餐仍是难题。湾组夜话会上,村民们讨论决定建个爱心食堂。刘乾坤主动提出,自家有处老房子,长期闲置,拆除重建后无偿捐给湾子。冬日,爱心食堂100多平方米厅堂,窗明几净,将面向11位70岁以上的独居老人和22名留守儿童用餐。
龙山村党总支部书记张宝山介绍,通过“乡贤捐一点、留守老人子女出一点、村集体补一点”的思路,爱心食堂按照“二元吃饱、三元吃好”的标准,荤素搭配,健康营养。爱心食堂不仅解决吃饭问题,更是为老人、孩子打造了一个温暖港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