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水河村萝卜、土豆等喜获丰收。
双建村院坝会集思广益解决吃水难。 (受访者供图)
青天村车沟小区已经有16家民宿。
在石屋头村高山梯田间,村民在收割“冷水红”水稻。
文/图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刘汉泽 通讯员 喻玲 张燃 黎波
2021年7月,我省启动新一轮对口帮扶工作,持续向重点乡村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
省直单位帮扶神农架林区由省政协办公厅牵头,国家统计局湖北调查总队、省残联等8家单位参与,27名驻村干部从机关下沉到基层。
一年多来,他们引水修路,补齐基础设施短板;精准施策,持续改善人居环境;引入项目,提升群众增收能力。各单位已先后投入帮扶资金1038.8万元,引入项目资金3000多万元,实施消费帮扶1100多万元,带动就业2800余人次。
神农架林区政府副区长胡小兵说,各帮扶单位千方百计让群众脱贫不返贫、振兴不掉队,提升了神农架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
岁末年初,湖北日报全媒记者深入部分重点乡村,探寻乡村振兴故事。
双建村
石头缝里觅得“同心泉”
神农架林区阳日镇双建村海拔1000多米,曾经“夏天天旱没水吃,冬天天冷水成冰”,吃水难长期困扰这个高山村。
在驻村工作队的帮扶下,这一难题已被彻底解决。
群众聚力齐心找水源
“他们来村里后解决了很多急事、难事、愁事,尤其为我们翻修水塔、新建水塔,彻底保障了我们一年四季都不缺水。”1月9日,聊起武汉工程科技学院驻村工作队,双建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王涛打开了话匣子。
双建村,阳日镇12个乡村振兴示范村之一。去年7月,因持续干旱无雨天气,村里的主水塔逐渐见底。8月中旬,村民用水捉襟见肘。酷暑炎炎,吃水怎能“望天收”?武汉工程科技学院驻双建村工作队当即决定,解决村民吃水难问题。
说干就干!当月,驻村工作队投入和引进170万元作为专项资金。
工作队先后走访100余户村民,调查各家各户饮水现状,听取意见,收集建议24条,并组织20余位党员和村民代表查看蓄水池和水源地。
在两次党员和村民代表大会上,大家各抒己见,充分讨论。最终,干群集体决策,形成“寻找1处新的水源地,修建4座新水塔,翻修改造19座小水塔及管道”的解决方案。
8月底,一场干群齐心协力引水抗旱的攻坚战在双建村打响——
新水源哪里找?群众来帮忙。村民们自发分成4组穿越密林逐一查找,终于在大山中的岩缝下,找到一汪清澈泉水。
水塔怎么建?群众来使劲。村里的小工头、泥瓦匠发挥专长,利用合适地形,建成了4座容水量近500立方米的水塔。
材料进不去怎么办?群众来出力。水源地距蓄水塔有3公里,车辆无法进场。村干部带领100多位村民,冒着高温,分组轮番上阵,将几十吨水泥、钢筋和各类管材抬进山沟,挖出一条50多米的管槽,引出了一眼“同心泉”。
看着潺潺泉水欢快流淌,村民们心中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攀上眉梢。“只有用心用情倾听,才能知道老百姓真正需要什么。”驻村工作队队长程林感慨地说。
塑造良好村风民风
民生问题是要解决的大事,形成优良的村风民约也是亟需解决的大事。“扶贫先扶智,村子要振兴,还得提高老百姓的发展动力,让村民成为主体。”程林告诉记者。
经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商议,双建村陆续开展了道德讲堂、精神文明实践建设和法治教育。村委会完善红黑榜和村民互评机制,完成双建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建设,工作机制和工作制度上墙,村民参与村级事务的积极性大大提升。
“多亏驻村工作队调解,解决了问题,才避免发生更大的邻里纠纷。”村民黄春芳告诉记者,她家的房屋地势比邻居家低一点,邻居家的污水会“不小心”流到她家。为此,两家时常发生矛盾。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知道后,将邻居家的下水管网进行改动,彻底化解了矛盾。
“村民事无小事,积跬步、聚细流,要做村民的暖心人。”程林说,驻村工作队虽然只有3人,大家始终牢记这句话,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实实在在为村民解难题,帮助村民提高生活幸福感。
石屋头村
清泉汩汩,冷水稻增产50%
1月8日,神农架林区碧空如洗。走进新华镇石屋头村,一条红黄蓝三色标线的旅游公路让人眼前一亮。
一大早,神农架林区政府副区长胡小兵就来村里调研“冷水红”大米的销售情况。
“去年产量高,价格也好!”说起去年的收成,村民李振华神采飞扬。
给“冷水红”引来活水
石屋头村位于林区东南部,海拔900多米。村里山多地少,但沿着小溪两侧垒起的梯田,却能长出高山冷水稻。冷水稻碾成的大米,裹着一层红色黏膜,当地人称为“冷水红”。
“冷水红”每斤可卖到8元至10元,是平常大米价格的一倍多。“冷水红”做的饭香甜可口,软糯劲道。经专家鉴定,“冷水红”富含黄酮类化合物、生物碱、胡萝卜素等多种有益人体的氨基酸。
然而,由于山高水少,多年来冷水稻的灌溉全看天,雨水丰沛的年份收成好,遇到干旱年份就减产甚至绝收。
如何让这一特色产业稳定增收?省政协办公厅驻石屋头村工作队争取资金,和村两委将建新渠列为重点解决事项之一。
起初,村民对新建灌溉水渠没有信心,觉得存在诸多困难。在一场场院坝会上,大家逐渐达成共识,5名群众主动让出土地,灌溉水渠建设顺利进行。
“人心齐、泰山移,引水渠两个月就修好了,刚好赶上春季插秧。”石屋头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王祖雄说,水渠全长1300余米,共计花费60万元,惠及群众60多户200余人。
去年夏天,神农架遭遇罕见干旱天气,不少地区生产生活用水面临严峻挑战,全区80%乡村农作物减产。然而,石屋头村的冷水稻水源充足,不但没减产,还比往年增产约50%。
石屋头村二组原本有一个50立方米的引水池,只够29户村民的生活用水。去年6月,由于一家企业要到村里施工,40多人吃住在村里,亟需扩建引水池,保证村民、工人用水。
得知这一情况,工作队几名成员连夜起草申请,并协调审批。大家共同努力,不到两个月,一个120立方米的引水池就投入使用。
挑灯夜战,修建旅游公路
驻村工作队还牵头帮村民修路。石屋头村的公路原本只有4.5米宽,年久失修,到处坑坑洼洼。“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道路不畅,农特产品运不出去。”村民们意见很大。
工作队从武汉一家设计院请来专家,把美丽乡村与通村公路纳入一体化设计。经过几轮征求意见和修改设计方案,最终决定投资2000余万元,修建一条近10公里长的乡村旅游公路。
那段时间,工作队几名队员白天拿着皮尺,一段段测量、规划和进行路基评估,晚上则挑灯夜战,查阅了大量修建乡村公路的政策和技术资料。
“施工到哪里,哪里就有工作队的身影。”王祖雄说,为确保工程质量和工程进度,驻村工作队带领群众一起参与监督,历经7个多月,均宽6.5米、长9.3公里的公路顺利完工。
村里缺少文化娱乐活动,驻村工作队就和村两委商议重组村文艺演出队,并找到区级非遗传承人田思凤,请他帮忙编导一套节目。
目前,石屋头村文艺表演队已发展成员20多名,其拿手节目《我的祖国万年长》《管得宽》多次在林区文化惠民下乡活动中展演。
潮水河村
博士下乡 土地生金
年关将近,地处神农架林区木鱼镇的潮水河村年味渐浓,家家户户杀年猪、灌香肠。
“大家收成不错,全村土豆、萝卜都卖完了。”村党支部书记郑志刚说。
新品种土豆增产增收
潮水河村总面积4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748.86亩,茶叶基地500亩,全村多为林地,主要收入来源靠种植养殖。
2021年7月,湖北文理学院承担潮水河村的乡村振兴定点帮扶任务。初到乡村,工作队队长陈光华带领几名队员走遍村里,挨家挨户唠家常、询难处、解难题。
陈光华发现,村里的主要农作物是土豆,但由于种植多年,种子退化,产量不高。
回到学校,陈光华多方拜访学校的农学专家,带领李玉奇博士团队来到潮水河村。李玉奇博士团队考查村里的气候、土壤等条件,并根据土豆的生长习性,选取了华渝5号等4个新品种开始试种。
土豆下地后,李玉奇博士团队保证每周都有一名技术人员住在村里,给村民提供技术指导。
去年8月,4个土豆新品种全部试种成功。其中,华渝5号亩产达到5580斤,比当地原来种的土豆品种亩产增长一倍。经加工对比,该品种的鲜食和加工品质都较当地土豆更好,受到农户普遍欢迎。
产量上来了,但又出现新问题。去年下半年以来,受疫情影响,土豆滞销。
潮水河村有30多位土豆种植户,种植面积数百亩。“很多村民一年大部分收入靠土豆,全部砸在手里,后果不堪设想。”陈光华说,消息传到学校后,学校号召食堂和教职工购买。
“大的小的分开卖,最后剩下就制成土豆粉。”陈光华说,经过工作队和村民努力,两个多月后,村里的土豆全部卖完。
“去年我们家70亩地全部种的土豆,要是卖不出去,真是塌天了。”村民陈中菊告诉记者,从种植到销售,驻村工作队一直在操心,帮技术、找销路,她家的土豆10月份就全部卖完,收入30多万元。
设立定点帮扶专项资金
为助推潮水河村农副产品走出去,湖北文理学院的教师团队还研发了农副产品绿色生态化种养殖溯源系统,为村里的茶叶、蜂蜜、土豆等实施全程监测,将农副产品的生长、生产全过程进行记录并生成二维码,为潮水河村乃至木鱼镇、整个林区更好地推销茶叶、蜂蜜等绿色农副产品提供平台。
在工作队的支持下,潮水河村还成立了农业专业合作社,建立了“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还引导农民发展旅游,全村培育发展农家乐和旅游农庄10户。
湖北文理学院还设立乡村振兴定点帮扶专项资金,投入50余万元,先后派出6支科技创新团队常态化深入潮水河村开展调查研究、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
“村里有变化,就是我们最大的欣慰。今年我们将持续推进村级公路建设,农副产业无公害化管理,增加帮扶资金,让老百姓增收致富的门路更宽广。”陈光华说。
青天村
培训学习“敲开”致富门
“老徐,今天住了几间房?”
“满了!元旦后基本满房,都是滑雪俱乐部的教练。”
1月9日,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武汉生物研究所”)驻木鱼镇青天村工作队队长项剑勇来到车沟小区茶园客栈民宿,询问民宿主人徐远明近期经营情况。
去年,徐远明家顶楼失火,损失惨重。项剑勇知道后,发动单位员工为其捐款2万元,解决了燃眉之急。为了让徐远明放宽心,驻村工作队时常来找他唠家常,给他重新装修提建议,也不时推荐游客。
2021年7月,武汉生物所3名工作人员入驻该村,成为村里的帮扶队员,项剑勇担任青天村第一书记兼驻村工作队队长。
青天村以发展旅游业和茶产业为主。项剑勇将工作计划和思路一笔笔记录在驻村日志中,“青天村高山云雾茶品质好,但色香品形差,还要进一步提升;车沟小区民宿集中,环境好、交通好,但缺乏定位和特色,要组织大家走出去、学经验、转思路,才能打开致富门路。”
为提升民宿业主的经营能力和服务水平,去年,驻村工作队与村委会联合,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累计完成35人次。
去年11月4日,木鱼镇和驻村工作队组织青天村两委班子成员、民宿业主,赴红花坪村、神农坛村及木鱼镇集镇等地开展交流活动,参观学习人员先后来到星程酒店、梅子民宿及木瓜园民宿等精品特色民宿,看现场、面对面交流找差距。
“收获很大,找到自己家民宿的发展方向。”徐远明告诉记者,每次跟着驻村工作队去学习都收获满满,“要提升服务品质,有自己的风格特色,才能把游客的心留住。”
驻村工作队还积极开展消费帮扶。
去年7月至8月,驻村帮扶队为车沟小区16家民宿招揽游客,每家平均增收1万多元。“他们把游客带过来,还帮着我们搞服务。”车沟小区民宿王府农庄主人王义说。
“我们种茶很多年,但提升茶叶品质的技术不过关,都是在培训中学到了经验。”青天超市经营者赵洪艳拿出自家的茶叶说,几次培训下来,学会了茶叶长久保存和冲泡茶叶的新方法,去年光茶叶就卖出了1万多元。
5000万元中央彩票公益金刷新乡村颜值——让游客一下高速 即入景区
古水村改造效果图。
文/图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刘汉泽
通讯员 喻玲 张燃 黎波
暖阳高照,车来车往。
1月9日,走进神农架林区松柏镇古水村白鱼洞片区,几个工地一片忙碌,工人们正在打桩、砌坎、浇筑混凝土。
“抢抓晴好天气,加快项目建设。”松柏镇中彩建设项目负责人王爱华说,白鱼洞片区人居环境治理项目包含新建步游道、观景台、烧烤小广场、停车场等,目前已完成工程量的90%。
古水村曾是“古水区苏维埃政府”旧址所在地,红色革命历史悠久。古水河穿村而过,留下白鱼洞、月亮洞等景点。2021年,松柏镇投资约2000万元,在古水河沿岸的麻湾村、古水村、白莲村建设古水河野趣度假区,打造松柏的“后花园”。2022年,神农架规划将古水河野趣度假区进一步丰富,范围扩大至保神高速神农架出入口的阳日镇阳日村、钱家湾村等地,让游客一下高速即入景区。
“项目总投资1.264亿元,其中中央彩票公益金投资5000万元。”神农架林区政府副区长杨峰介绍,项目覆盖2个乡镇、6个村,包含农业特色产业类项目13个、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项目6个、小型公益性基础设施类项目4个。
漫步古水河畔,古水区苏维埃革命旧址矗立广场,工人们正加紧建设配套工程。“把红色教育融入度假区,让游客在回归自然中、感受田园风光时,感悟红色文化。”松柏镇党委副书记陈勇说。
在阳日镇钱家湾生态基地项目建设工地,数万株白枇杷、香脆李、冬桃树迎风挺立。项目将建成2公里长的田园观光步道、150平方米的农产品销售展销点、450平方米的健身康体活动区等。
项目带动,搅活一池春水。
村民张萍在古水村开农家乐多年,以前只做夏、秋两季生意,现在她一年四季开业,还招了两名厨嫂,“一到周末就要翻台,忙一天累得直不起腰。”
以前在外打工的人纷纷回村创业。古水村引导村民开农家乐、养殖冷水鱼、经营游乐设施。这两年,古水河畔3个村新增各类市场经营主体20多家。
“房五高速即将开工,并在古水河、清阳河交汇的两河口设立出入口,那时,古水河一带会成为更好玩的地方。”杨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