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荆楚乡村振兴网 > 资讯> 正文

育秧用上流水线 “空军”出动战病虫 今年春耕有点“潮”

发布时间:2023-03-30    来源:湖北日报    字体大小:A-   A+

2月24日,武汉市江夏区金口街小麦田里,植保无人机正缓缓盘旋,药物均匀地洒在麦苗上,一派生机盎然。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朱熙勇 摄)

麦油长势猛 水稻幼苗壮
  荆楚田野春耕忙


育秧工厂郁郁葱葱,生机勃勃。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崔逾瑜 摄)

湖北日报讯 (记者崔逾瑜、通讯员张建设)春光无限,丰年可期。三月的荆楚大地,犁铧翻开泥土,种子播下希望,农人们灌水耕田、整地理墒、育秧下种,奏响春耕进行曲。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今年是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起步之年,扎实做好春耕备耕工作,打好粮食生产“第一仗”,确保全年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对不断开创“三农”发展新局面、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我国重要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湖北坚决扛牢粮食安全政治责任。2月,湖北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印发《全面促进农林牧渔业稳产保供2023年行动方案》,聚焦粮食、畜禽、油料、菜果茶、淡水产品等12个农业重点品类,细化分解任务到市(州)和耕地面积大于5万亩的86个县(市、区),全力以赴推动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
  田野上,小麦青青,油菜花黄,“两夏”作物沐浴着春光奋力生长。去年秋冬播,我省遭受罕见秋冬连旱,全省农业农村系统多管齐下扩大播种面积,多措并举提高播种质量,冬小麦、冬油菜面积实现“双增”,油菜超额完成扩种任务。据最新农情调查,在田冬小麦面积1565.1万亩,同比增加18.2万亩;冬油菜面积1898.5万亩,同比增加169.8万亩。
  田管抓得紧,水肥跟得上,弱苗变壮苗,丰收有底气。春节后,省农业农村厅抢前抓早举办春季田管大培训,三天线上培训23万人次,迅速掀起春管热潮;组建工作组、科技组,分区包片、分作物开展春季田管和防灾减灾指导,派出农技人员1.8万人次,指导农户落实清沟2630.3万亩、追肥2997.2万亩、化控815.3万亩、中耕569.3万亩;下好病虫防治“先手棋”,印发绿色防控技术方案,防治病虫2321.2万亩。目前,我省小麦一二类苗占比86.3%,油菜长势稳健,“两夏”作物生产形势向好。
  今年,国家继续在稻谷主产区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早籼稻为每斤1.26元,比去年提高了0.02元,释放恢复早稻生产强烈信号。气温回暖,我省新型经营主体积极开展集中育秧和订单育秧,大力推广药剂拌种、恒温催芽、工厂育苗等现代技术,提高育秧质效的同时,有望带动早稻面积稳中有增。目前,早稻育秧接近尾声,农民正忙着整理水田、施足底肥,备战4月中旬插秧。

监利
  育秧流水线 一小时“狂吐”800盘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崔逾瑜 通讯员 刘兵
  “秧好一半禾,苗好七成收”,健壮的秧苗是水稻高产的基础。3月下旬,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走进湖北产粮第一县——监利市,遍布各乡镇的36家育秧合作社忙碌而有序,抓紧进行早稻、再生稻集中育秧。
  在新沟镇红桥村新欣农机专业合作社育秧工厂,泥土粉碎机、上土机、高速播种叠盘流水线等一应俱全。“去年才上新的育秧流水线,一小时‘狂吐’800盘,效率提高了50%。”理事长彭先中“炫”起新武器。
  开动的流水线上,营养土、“红衣”拌种已被传输到各自“仓位”。村民们将一个个空的育秧盘放置到传送带上,机器便自动填土、喷水、播种、覆土……果然,几秒钟功夫,流水线便“吐”出制好的秧盘,一个接着一个。
  刚播下的“秧宝宝”娇嫩无比,裹好“襁褓”,送进“温室”。“秧盘码整齐送进大棚后,要先用棉被、覆膜包裹起来,然后静静地等待出芽。”彭先中介绍,这个过程叫作“暗化”。
  三五天后,探出“小脑袋”的秧苗便平铺开来,尽情舒展。
  “育秧关键在控水。”彭先中记得,2015年,因为浇多了水,4万多盆秧苗发生根系水肿,一两天全军覆没,损失40万元。吃一堑、长一智,为了提高秧苗成活率,彭先中不断改进喷灌设施,吊喷、地喷、行走式喷灌器……
  育秧大棚里,秧苗将被精心呵护着度过25天左右的培育期。
  彭先中的育秧工厂建有40个大棚,每年育早稻、再生稻、中稻、虾稻、晚稻5季,总共20多万盘,90%的秧苗供周边农户。今年春耕,4000亩稻田向合作社订购了秧盘。
  在黄歇口镇精华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女粮王”毕利霞和丈夫夏卫华正在大棚查看秧苗长势。去年,为了应对倒春寒天气,夫妻俩花100万元设计建造了30亩全新的育秧大棚,取代了传统的中拱棚。“空间更大一些,对我们的秧苗成活率、出苗率,都至少高出10%。”毕利霞说。
  今年,监利市早稻规划面积25万亩。5家育秧主体新建大棚,10家改扩建大棚,新增育秧大棚面积258亩、催芽车间3200平方米,36家育秧主体可服务面积40万亩以上。该市还在黄歇口、周老嘴等11个乡镇建设双季稻示范区11万亩,打造500亩以上连片示范样板22个,推进水稻完全成本保险全覆盖,率先开展收入补充保险试点,稳定双季稻生产。

宜城
  春管添翼 植保“空军”战病虫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汪彤 通讯员 李锋 张尚东
  农谚说,春分麦起身,一刻值千金。眼下,正是小麦、油菜生长的关键时期,一支支植保“空军”大显身手,成为春管新“主角”。
  3月27日上午9点半,宜城市鄢城办事处木渠村,四架植保无人机正在空中开展小麦“一喷三防”作业。伴随着机械轰鸣声,一道道“药雾”从天而降,千亩小麦吃上“营养大餐”。“一喷三防”是促进小麦稳产增产的一项关键技术,指将杀菌剂、杀虫剂、植物生长调节剂、叶面肥等药剂混配,通过一次喷药,达到防病治虫、防干热风、防早衰的目的。
  20公里之外的小河镇符淌村,一架无人机一小时就完成300亩油菜花海的“一促四防”任务。受三月初低温影响,部分油菜植株长势偏弱。“飞手”们提前将杀菌剂、杀虫剂、叶面肥等药剂混配好,装入无人机药箱内,肥药同施,防早衰、防花而不实、防干热风、防病虫,促进油菜高产稳产。
  宜城是我省小麦主产区、油菜生产基地,也是我省首个同时获得“全国绿色防控示范县”和“全国统防统治示范县”称号的县市。今春,宜城市充分发挥社会化服务组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作用,以统防统治为重点,在推进小麦“一喷三防”、油菜“一促四防”过程中,大力推广植保无人机等高效植保机械使用,提高赤霉病、菌核病等重大病虫害防治作业效率和防治效果。
  负责木渠村防治任务的畅农飞防专业合作社“飞手”李林介绍,人工洒药的雾滴较大、容易漂移,导致药液用量大。无人机将高浓度药液雾化,使药液均匀地分散附着在作物表面,能促进农作物更好地吸收,实现精准、安全用药。同时,一架无人机可装载80斤药剂,一小时能作业380亩,效率比人工撒施提高了30倍。
  “春姑娘”性情多变,给无人机作业带来不便。宜城市农业部门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及时发布预报预警信息。目前,该市植保无人机保有量120多台,已进入作业高峰期。
  “农时不等人,肥水跟得上,防好病虫害,争取好收成!”宜城市植保站站长余小清期待满满。

仙桃
  稻油轮作 满了粮仓鼓了钱包美了村庄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崔逾瑜 吴文娟
  阳春三月,仙桃市郭河镇万亩油菜花迎风绽放,宛若金色海洋。
  “太美了!满满的春天气息。”“追花”而来的游客徜徉花海,拍照录视频,不亦乐乎。摄影爱好者手持长焦,操纵无人机,钻进花海,一呆一整天。身着汉服的女孩们略施粉黛,手持油纸伞,和着悠悠古乐,缓缓行走在田间,别有一番意趣。
  步步是景,处处是画。去年秋冬播,郭河镇将新台、窑场、中岭、新华等4个村的油菜基地连成片,打造油菜绿色高质高效示范片。
  “示范片选用高产、优质、多抗的中油杂28,运用‘345模式’。”仙桃市农业农村局总农艺师柳德明介绍,油菜“345”模式是以油菜高产为基础,采取直播密植高产栽培技术路线,集成应用新型种、肥、药的绿色高产高效生产方式,努力实现生产成本控制在300元左右,亩产菜籽达到400斤,亩纯收入实现500元的“345”生产目标。
  “早就过了纯收入500元的槛了!”中岭村种植大户、仙桃市自然源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王卫斌算了一笔账,去年农资上涨,虽说成本提高了一些,但最后的价格格外好,卖到3.2元/斤,纯收入达800元以上。
  王卫斌种植油菜千余亩,效益远不止这些。他介绍,小油菜苗可鲜食,油菜薹制成腌菜,油菜花带动观光旅游,加上合作社尝试大球盖菇、鸡鸭鹅等生态种养,吸引了远近游客前来采蘑菇、喝鸡汤、赏油菜花。
  仙桃是全国粮油生产大市,又是病虫害多发重发地区。“一促四防”窗口期,农技人员来到田间地头。“及时清沟排渍,确保明水能排、暗水能滤、雨驻田干。”仙桃市农技推广中心主任黄永洋介绍,全市油菜播种面积86万亩,目前全部“飞防”了一道,局部地区正在“飞”第二道,总体来看油菜菌核病可控,没有造成大流行。
  示范片开展稻油轮作,让“冬闲田”变成“四季田”。“过去,村民只种一季水稻,冬天就不管了,这样浪费了土了。”新台村村支书介绍,去年收完水稻后,马上种油菜,土地就没有空着了,到5月又能收割油菜,实现了“一年多季”“一田多收”目标,带动群众增收致富。
  为了推广这一做法,示范片推广种肥同播、秸秆还田等技术,提倡适时收获,即全田80%角果变黄时采用分段式收割,或油菜角果完熟期采用联合收割机直接收割,争取最大产量。
  金黄色的花海、散落的民居、期待的笑脸,构成春日里最美的画卷……

枣阳
  春灌解忧 60万亩小麦“畅饮”及时水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崔逾瑜 通讯员 杨金智
  眼下,鄂北岗地的冬小麦陆续进入孕穗期,绿油油的麦苗一垄垄“手拉着手”,一齐使劲往上蹿。一条条“小白龙”欢快地穿梭田间,汩汩清泉不仅滋润了麦田,也流进了庄稼人的“心田”。
  3月27日,枣阳市七方镇罗咀村二组种粮大户王凤林望着“吃饱喝足”的挺拔麦苗,眉头舒展了许多。而在半个月之前,她可没有像现在这般轻松。
  “前一阵子,地里缺墒,麦苗又黄又瘦,中午温度高时叶片还打卷儿,当时可是愁坏了!”王凤林回忆道。
  枣阳市是全省47个粮食主产县之一,近年来粮食总产一直稳定在25亿斤以上,以小麦为主的夏粮占全年粮食总产的四成,今年在田小麦面积达147万亩。1—2月,全市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少四成,部分麦田干旱缺墒。如果持续缺墒,将会影响麦苗后期生长发育。
  小麦长势,既关乎农民收成,更关系国家粮食安全。
  紧急关口,枣阳市及时启动春灌保丰收行动。据枣阳市水利局局长陆玉波介绍,从3月10日起,全市启动大岗坡、石台寺两座大型泵站的6台机组,从邻近的河南唐河提水保麦田灌溉。市财政积极筹集600多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泵站提水用电。
  经大岗坡泵站二级提水后,扬程达63米的唐河水顺着干渠唐东渠向东,再流经支渠、毛渠,到达麦田。王凤林用上了抗旱水,三天时间就把自家的30亩小麦全部浇了一遍。
  枣阳市第一产粮大镇七方镇镇长朱力介绍,大岗坡泵站开机提水后,全镇30多个村、近15万亩小麦普遍灌了一道水。
  截至3月27日,大岗坡、石台寺两大泵站,已累计提水1853万立方米,灌溉麦田近60万亩。3月16日,全市普降中雨,麦田旱情有效缓解。目前,小麦长势喜人,每亩茎蘖数比上年同期增加1.2万苗。
  后期,枣阳市将持续从两大泵站提水,计划累计提水8000万立方米,支持春灌。4月初,全市还将投入800多万元,实施小麦“一喷三防”全覆盖,全力保持粮食稳产增产好势头。

上一篇:科技赋能猪羊肥 绿色养殖生态美 湖北大力推进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纪实
下一篇:黄石:新型集体经济铺就“共富路”

Copyright ? 2001-2022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