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鱼共作”基地 摄影: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通讯员谢阳
围绕着稻田的灌溉渠也是鱼塘
□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 刘俊华 通讯员 杨丹 李婵
眼下,荆楚大地正在面临旱情的严峻考验。而在宜昌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渔峡口镇,有一片600余亩的半高山稻田,依然活水汩汩、渠流潺潺,正在抽穗的稻谷被滋润得生机勃勃。这是该镇青龙村正在探索的“稻鱼共作”模式,在首个旱季显露出示范基地的优越性。
枝柘河边有片绿油油的稻田
青龙村位于长阳最西边,与恩施的巴东县接壤,平均海拔在500-600米之间,紧邻着清江的支流枝柘河,这里是长阳传统的水稻种植区。
8月22日,极目新闻记者沿着沪渝高速西进,在榔坪下高速,再沿榔(榔坪)水(巴东水布垭)线行驶约50公里,就到了青龙村。
首先进入视线的是一条快要断流的河道,顺着河道,是一长条延展开来的稻田。稻谷刚刚抽穗,青绿中透出几许金黄。围着稻田,是纵横交错的水泥灌溉渠。
渔峡口镇农办主任李奎介绍,这就是当地正在探索的稻鱼综合种养模式。稻田边的水泥灌溉渠,也是用来套养的鱼池。水稻生长时,鱼苗可以通过豁口游进稻田“串门”;稻子收割后,成鱼回到水池里,再放水捞鱼;稻鱼双收,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业附加值。
这也是一种循环生态模式,鲥鱼、刀鱼、草鱼、鳙鱼、泥鳅等七八个品种的鱼类,可以为稻田除草、增肥,反过来又倒逼稻田必须保持有机种植,否则会影响鱼的生长。因此,这种模式下的稻谷和鱼,都具备生态品质。
白鹭翔集似为优质鱼米代言
“稻鱼共作”的关键当然是水,青龙村的这片稻田,是怎么应对今年旱情的呢?
青龙村党支部书记刘诗武告诉极目新闻记者,目前这片“稻鱼共作”基地面积有600多亩,是县里着力打造的粮油示范基地。从去年三月以来,村委会从村民手中将田地流转到村集体,然后由村集体租赁给市场主体来耕种。
这片稻田紧邻着枝柘河,镇里、村里对稻田进行了集中改造,围绕稻田修建了四通八达的水泥灌溉渠,又通过筑坝提升枝柘河水位,将水引到灌溉渠内,完成灌溉后再循环到河道内。这样的灌溉系统,既不需要动力,还实现了河、渠、稻田的活水循环,保证了稻、鱼清洁水源。
刘诗武说,今年夏季,周边村庄的旱情其实相当严重,而“稻鱼共作”基地目前还没有受到影响。600多亩的稻田,配套有10多亩的水渠面积,既是养鱼的池塘,也是灌溉蓄水的容器。
极目新闻记者在稻田边看到,不时有成群的白鹭在稻田和水渠间飞翔,似乎在为优良品质的鱼米代言。
“稻渔香”已走进武汉市民餐桌
经营这片“稻鱼共作”基地的是长阳枝柘坪稻渔香开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稻渔香”),老板姚厚森就是本地人。他之前在清江从事网箱养殖,后来长阳取缔清江网箱,姚厚森回乡探索“稻鱼共作”模式。
姚厚森说,“稻鱼共作”并不是他突发奇想的举动。其实在枝柘坪一带,因为传统的水稻田总是挨着枝柘河边,所以涨水季经常有野鱼游进稻田。他现在正是要将鱼进稻田的偶然现象,打造成一种常见模式,类似于“仿生态”养殖。
除了“稻鱼共作”,姚厚森还在探索稻(水稻)油(油菜)轮作新模式,他的计划是打造2000多亩的枝柘坪粮油示范区。姚厚森的规模化运作,也为村里带来了实惠。除了田地租金,他的先进种植模式和优良品种,带动着村民纷纷模仿。
过去,枝柘坪的大米仅卖三四块钱一斤,现在的富硒冷水米,每斤单价超过12元。
如今,姚厚森的全自动化粮油加工厂已建成投用,与之配套的综合运输服务站、粮油批发市场、粮油展示中心正在建设中。据悉,这家“稻渔香”的农产品在武汉、北京等地已建有成熟的销售网络。